沿着帝国广场大道走到另一端,就是古罗马时代的环形大斗兽场了。

用巨大的石头垒成的斗兽场。其雄伟的外墙从下往上分别使用了多立克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三种柱式装饰

尽管看过许多它的照片,但当真的站在这庞然大物跟前时,还是被其雄伟壮观的气势所深深震撼。当年那位因想拥有一座庆祝自己在中东军事胜利纪念物而建造斗兽场的韦斯巴芗皇帝,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如今这座纪念物成了世界各地游客趋之若鹜的地方。

当初建造这座斗兽场可是费了番功夫,其中沼泽建筑工地带来的问题就很麻烦,大量的排水沟渠把地基弄成千疮百孔。墙壁则用大量较轻的火山石灰华和包着砖头的水泥砌成。其外表是用10万立方米的石灰华大理石装饰而成,并用300吨重的铁托座将该饰面固定住,这些托座是于664年打造的,因此建筑物表面才会密密麻麻布满了令人费解的洞孔。

竣工后的环形大斗兽场构造简明,功能齐全,不仅为其他罗马环形斗兽场,也为现代的许多体育场提供了样本。它的每个出入口都可以允许约5万名观众进出,而这出入口就有80个;上层还有240根木柱以支撑起一个宽大的帆布遮篷,让观众免遭日晒。地面全都用沙子覆盖,目的在于防止格斗者滑倒,还可以吸收斗剑比赛中受伤者流下的鲜血。各种各样的舞台底下地道、滑车和吊车可以把动物和竞争者送进竞技场,管道和沟渠被用来导水淹没场地使模拟海战得以进行。

斗兽场内部。其比赛场地的地板部分已经毁掉,地下构造暴露在外,故看上去比实际的还要大
然而,240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大部分主要是用木头做成的舞台区和上层座位。罗马陷落之后,大量的石块又被掠去建造宫殿、教堂和桥梁。就这样,三分之二的剧场随之消失了,要不是教皇本尼迪克特十四世于1749年为纪念可能在此殉难的基督教徒而把它宣布为圣地的话,恐怕有更多的部分要遭毁坏。
这里每天表演的比赛都有时刻表。最先出场的是追猎动物,如107年图拉真在达契亚获得胜利后,连续举行了123天的比赛,约有1万名斗士参加,并有1万只动物在比赛中丧生。接下来是当众屠杀,而最重要的部分,即斗士们进行的比赛,往往在最后出现。

不过,在斗兽场里兜了几圈的老妈却一直纳闷,看台上的座位在哪儿呢,难道是那些破损的台阶,可就算坐在台阶上,也还是看不见下面的中央舞台呀。
古罗马环形大斗兽场旁边还有一座科斯坦蒂诺拱门,它是于315年为庆祝君士坦丁国王提早三年打败他的对手马克森蒂乌斯而建的凯旋门。

作为罗马帝国最后期的伟大纪念物之一,它还模仿更早时期的古典建筑风格,使用了许多装饰性的浮雕。
而在这儿附近,还有一座比斗兽场早建90年,公元前11世纪的古代剧场——马尔切诺剧场,当时可容纳15000人。

在领略了古罗马广场那惨遭劫掠却透着浪漫色彩的壮观以及罗马环形大斗兽场那破烂不堪的雄伟之后,罗马万神殿质朴的庄严则最有力地例证了这座古老城市曾经是如何崛起的。

献给所有神的万神殿,是一座由16根石柱构成的正面墙结构和架有圆顶的圆堂二者组合而成的独特建筑。609年,它成为基督教的教堂。这也是这座古罗马建筑中保存最完好的卓越建筑之所以能幸存下来的原因。万神殿的象征天界的巨大圆顶为后世的教堂建筑所模仿,其直径为43.2米,与建筑内部高度完全相等,并通过圆顶顶部一个据说是象征太阳的直径9米的圆形开口采光。

这巨大的圆顶从内部看非常壮观,它要比圣彼得大教堂的圆屋顶来得大,直到20世纪,它还是所采用的最大水泥建筑,直到1960年,它还是全世界最大的独立式圆屋顶。
万神殿由阿格里帕于公元前27年创建,80年被烧毁,125年前后由哈德良皇帝重建。如今,不管是内景还是外观,看上去其实就跟2世纪时一模一样。

从前用来装饰各个神像的壁龛变成了礼拜室,拉斐尔、帕鲁齐等艺术家与意大利国王维托雷·埃马努埃莱二世、翁贝托一世一起长眠于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