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在耶路撒冷——悲痛之地各各他山

标签:
旅游 |
分类: 行走故事 |
“各各他”有“骷髅”之意,又因为埋葬他的小山的地形极似圆形的头盖骨,所以人们传说这里是埋葬人类始祖亚当头盖骨的地方。而就在这个传说的小山上,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的母亲海伦娜建造了圣墓教堂。该教堂于公元336年完工。
这里常聚集着许多朝圣者和游客,大家争先恐后地靠近这带有主的气息的地方,
抚摸、磕头,甚至将随身携带的东西或买来的纪念品放在上面,沾点主的灵气。
见此情景,我索性将照相机搁了上去。
400年前来到耶路撒冷朝拜的亚美尼亚人斯麦恩曾这样描写当时他们步入耶稣墓时的兴奋心情。“我们开始又哭又喊,巨大的欢呼令我们落泪。大家不停地吻耶稣墓并不断地祈祷。”他们过于激动,甚至有人昏厥。即使如此,他们还一直在祈祷。“就像使徒们不愿离开耶稣复活的山一样,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离开这里。”但是,后面还有很多人在等待。
“他们非常急躁,看到我们迟迟不出去,就使劲往外拽我们。”于是,不愿离开耶稣墓的斯麦恩等人与那些等得不耐烦的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我们的衣服破了,头发和胡子被揪下来,可是谁也没有动一下。”后来,那里的负责人跑来了。他边说“这里不单是你们几个人的,而是大家的。你们出去,让别人进来”,边挥舞着棒子,将斯麦恩等人赶了出去。“于是我们就像牛犊被人从母牛身边带走一样,流着眼泪离开了圣墓教堂。”这是多么伟大的朝拜情景啊!
如今的耶稣墓周围依然人山人海,前来朝拜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大家有秩序的绕着这座巨大的大理石墓慢慢往前挪,静静等候着进入墓内朝拜的神圣时刻。
门口有人负责每次放多少人进去,进去的人也都十分自觉,跪拜个2、3分钟便赶紧出来,因为外面等候的人实在太多了。这已是我第二次排队了,尽管队伍的移动速度极慢,站的又是腰酸腿疼,但我不愿放弃。这时,队伍中有人带头唱起了圣歌,众人齐和,悠扬而略带忧伤的歌声回荡在耶稣墓的上空,令我这个不是基督徒的人都感动得落泪。终于轮到我了。钻进最里面的大概只有2、3平方米的小间,学另一女子的样儿跪拜在耶稣像前,静默个2分钟便赶紧出去,时间短的想仔细瞧瞧内部的装饰都来不及。
据说里面有一个卵型的大大的石杯,是所谓的“世界的中心(肚脐)”。有一次趁礼拜堂开放之际,我进去转悠了半天,甚至趁人不备拍到了帷幕后面那神圣的祭坛,
却仍未瞧见那只石杯。不过,里面祭坛的装饰和两边的画像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