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阿旃陀石窟

(2008-05-12 20:02:38)
标签:

旅游

分类: 行走故事

    现在的印度中部马哈拉施特拉邦,是古代石窟建得最多的地方。而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保存的45座石窟中,阿旃陀的石窟是最著名的。我从孟买赶到奥兰加巴德,第二天清晨又坐上当地巴士直奔阿旃陀,再乘上通往景点的大巴,这才终于进入这片布满石窟群的幽幽山谷之中。

阿旃陀石窟

随人流爬上岩石山的半山腰处,山脚下那呈圆弧形的干涸的瓦格拉河在此蜿蜒而过。

    这些隐藏于深山密林中的石窟,8世纪后就已经废弃了,可后来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呢?石窟发现的经过十分有趣且神奇。1819年,受一只巨大的老虎袭击而陷困境的军官约翰·史密斯逃到深山密林中。这位英国驻军指挥官是应海得拉巴藩王国尼扎姆藩王的邀请参加打猎的。当时,阿旃陀属该藩王国所辖。躲在瓦格拉河谷中的精疲力竭的史密斯环顾四周,准备开枪射击时,他的视线被枝叶遮盖的岩壁的奇异形状所吸引,走近一看,这是在岩石上雕刻的有精美装饰的马蹄形窗户。

阿旃陀石窟

当天,史密斯虽然一只老虎也没打死,但却发现了阿旃陀的30座佛教石窟。这些石窟沿瓦格拉河的流向,呈圆弧形排列在长550米、高76米的断崖上。

阿旃陀石窟

石窟群已经很久没有人迹,一排排柱子支撑着的圆形顶部,已成为密集的蝙蝠巢。史密斯赶走蝙蝠,在石窟里刻上自己的名字。这个石窟就是现在的10号窟。

阿旃陀石窟

    如今的断崖表面早已不见那些浓密的枝叶,冬季的岩石山更是一派草木枯黄的景象。我站在石窟群对面的山上,也就是当年史密斯射击的位置远望,想象他发现10号窟,看见里面精美壁画时的激动心情,这寻宝探密的事儿从来就会让人感到莫名的兴奋和刺激,即便说说都来劲儿。

阿旃陀石窟

来此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其中一群操着广东、福建口音的佛教徒十分引人注目,他们在两位师傅的带领下,一路参观,一路虔诚膜拜。他们的到访似乎是在提醒其他游客佛教曾经在这里的辉煌。

    佛教在该地区的繁荣期主要是在笈多王朝时代,相当于阿旃陀石窟群建设的后期。佛教石窟分两种:寺院窟和佛殿窟。寺院窟是僧院,其实就是把在平地上木制或砖建的建筑改建成石窟。在平地上,僧室围绕在中庭四周,而石窟为了采光,则打开一面作为阳台。

阿旃陀石窟

这是19号窟,建于5世纪后期,是佛殿窟,前院入口处以圆柱支撑的走廊保存完整。上面有采光用的大窗户,周围墙壁上雕刻着许多佛像。

所谓佛殿,即“供奉圣物的地方”。公元前小乘佛教时期不能制作佛像,因此,以佛祖的象征物做礼拜。主要象征物有法轮、菩提树、有佛足印的石头等。其中也有许多人以供奉佛舍利的佛塔做礼拜,佛塔甚至成为佛殿的代名词。寺院窟中也有许多以佛塔为主佛像之处,叫做佛殿堂。阿旃陀前期有两座,后期有三座,共有五座佛殿窟,其余皆为僧院。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的佛殿窟,规模最大的佛塔26号窟的内部。它有两层高,顶部为圆筒形,最里面有一个前方后圆的建筑。在这个建筑里,初期里面供奉着纯粹的佛塔,后期在前面刻有佛像。

阿旃陀石窟

    石窟起源于自然洞窟,由苦行僧及出家和尚居住地发展成僧院和礼拜堂,再逐步经过人工开凿而成。当时,大多模仿平地的木造寺院和僧院而建,因此无论是佛殿还是僧院,都在石头上仿照木造建筑而雕刻出柱子和梁。佛殿窟内部有两层楼高,天顶呈圆筒形,还模仿木造建筑雕刻了椽子。石窟本来在构造上不需要这些东西,但为了美观,为了让它们更像木结构建筑,整个石窟从走廊到佛殿,都使用了这种仿木雕刻。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

    2世纪,前期洞窟开凿结束。大约经过300年,在5世纪再次开凿。阿旃陀的石窟在笈多王朝统治下,迎来了鼎盛期。佛教也进入大乘期,石窟内外都装饰着佛像,连老石窟的内部也都画上了壁画。主佛悉达多的雕像也放在僧院内,僧院也逐渐演变成为佛堂。后来随着崇拜偶像意识的加强,连印度教的东西也开始混入。

阿旃陀石窟

20号窟内部。该窟的规模比较小,大厅没有柱子,正面就是佛堂。佛堂前面突出来的前室有雕刻出来的圆柱,与两端雕刻出来的壁柱和上方的梁构成框架,里面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雕像。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

与后来的印度教雕刻相比,这是静态的充满祥和气息的佛像。上面有飞天造型的雕像。

阿旃陀石窟

                        卧佛的雕像

    阿旃陀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壁画,其质量之高、数量之多是印度次大陆其他壁画所无法比拟的。这些壁画生动再现了笈多王朝的宫廷生活。笈多王朝始于320年前后,由东印度诸侯之一旃陀罗·笈多一世统治。4世纪末,该王朝成为统治印度北部至德干高原的大帝国。阿旃陀壁画保留最多的有第1号、2号、16号、17号窟,都是僧院。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

各壁画间没有间隔,连成一片,讲述了众多的故事。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

其技法是先用牛粪、黏土和石头、米碾碎的粉末搅拌成浆刷在墙上,再在上面涂上一层薄薄的绿土。接下来,先描出很浅的底画,再用树脂和胶的混合剂上色。深色涂阴影,白色涂亮处。最后,在画面上涂上清漆,起固定作用。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壁画已有多处脱落。古典期笈多绘画的特征是对人体的性感描绘。在宫廷生活的场面中,这一点尤其突出。到了后期,壁画中的人体被夸张、拉长,动作显得笨拙,衣服上的褶子也消失了。这些壁画,人物和场面紧密结合,构图紧凑,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难怪印度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称赞阿旃陀的壁画“简直可以把人带回到过去的梦幻世界之中”。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象岛石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