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峡谷中的盐田

(2007-11-06 19:27:12)
分类: 行走故事

    盐井的客运站小而简陋,停车的地方看上去像是当地民居的院子,而且还需走一段路才能到下盐井。同坐一趟车来盐井谈生意的四川小矿主老林,因途中差点翻车被“包了饺子”,一路上骂骂咧咧的,发誓回去决不再坐班车。第二天清晨,老林在当地朋友的陪同下考察矿区、看看盐田,我们正好顺路搭了他的便车。

    海拔2600多米的盐井,是滇藏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驿站。马帮从丽江、中甸、德钦到盐井,再走芒康、左贡、八宿、波密、林芝到拉萨直至尼泊尔;另一条则是从丽江、中甸、德钦至盐井后转昌都到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

    顺着狭窄的山路来到江边,看到宽阔的水流把两岸分隔开来,岸上的村庄房屋在一片绿油油的麦苗之上,显出藏族浓厚的色彩。

  

峡谷中的盐田

 

峡谷中的盐田

来到澜沧江边暗红色的山脚下,只见层层叠叠地排着许多像梯田般的白色田块,远远望去,盐田一畦连一畦,一汪牵一汪,在晨光的照射下发出银白色的光芒。峡谷中的盐田

江两岸层层叠叠的盐田,依山顺坡,鳞次栉比,高低错落,气势雄伟,无比壮观。峡谷中的盐田

 

峡谷中的盐田

在我的想象里,盐田是在平整的田地里晒盐,一看才恍然大悟,原来盐田是依着江边的悬崖,用圆形的木柱支撑搭架,上面铺平,四周围成田埂,夯实后成为晒盐的盐田。站在左岸,从上面看,田里的水呈淡黄色,清清亮亮的,江风吹来,漾动起柔美的涟漪;峡谷中的盐田

来到右岸,田里的水却呈现暗红色,天空的薄云倒影于水中,像一幅水彩画。峡谷中的盐田

难怪,江两岸的人们在一条江上打盐井,背囟水,但晒出的盐却有两种颜色。峡谷中的盐田

 

峡谷中的盐田

而在木架下,密密麻麻的盐柱像冰凌悬挂,钟乳倒置,洁白、透亮,犹如走进水晶宫一样,扑朔迷离,顿生无尽暇思。  

    生活在下盐井的千余人口大多是纳西族人,不过他们已与云南丽江一带的纳西族人有很大不同,住的是藏式碉房,吃的是酥油茶和糌粑。峡谷中的盐田

说起古盐田,盐井的纳西族都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这是世界上最为原始古老的制盐工艺,唐朝时期,盐井就有晒盐的历史。井盐区别于藏北大多数地方出产的“岩盐”,为盐中上品。峡谷中的盐田

 

峡谷中的盐田

    不过遗憾的是没有遇上在盐井背水晒盐的妇女,听说她们每天从澜沧江边五六米深的盐井里,顺着一台一台的木梯将盐卤水从井里背出,踏着江水的涛声,踏着祖先的脚印,艰难地穿过崎岖的羊肠小道,再倒入山坡上自家的盛水池里或盐田里。她们每天要背着几十斤重的水桶在高差百多米的山坡上往返几十次。借着日晒风吹和盐田渗漏,使卤水蒸发以至结晶而成盐粒。盐井也因此地盛产井盐而得名。时至今日,这里仍保留着如此古老的制盐法实属世界罕见,而且规模宏大,一条江上的盐井能晒出两种颜色也是一绝。我不禁想,大凡是有价值的东西,都不会在寂寞的岁月中沉落,也不会被遥远的时光封存。现在,盐井和盐田的历史人文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自身经济价值,独一无二的原始晒盐方式和特殊的自然环境所形成的一处自然和人文和谐地溶为一体的世界奇观在藏东峡谷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大地的图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