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进入澜沧江大峡谷

(2007-11-02 19:44:09)
分类: 行走故事

    我们坐了一天的班车从昌都赶到芒康,并在作为西藏的东南门户,也是茶马古道进藏第一站的芒康县,从川藏公路318国道拐进滇藏公路,直下盐井。我之所以不惜这般长途跋涉,从藏东北直插藏东南,就因为摄影老师群的那句话:“芒康到盐井这段路的风景太漂亮了。一定要去看看。”怎料,当时这段路正在大修,听班车司机说,如果下雨,班车就得停开。当时我觉得不至于像他说的这么危险吧,即便是在同样艰险的川藏公路也没听说过有下雨停开的班车。不过事实是他说的没错。别说下雨了,就是大晴天,这段路也总是泥泞不堪、坑坑洼洼的,为此司机得费不少劲儿将大部分轮胎套上防滑链条。又因为每天仅有一趟班车往返,车辆超载情况非常严重,遇到爬坡时,几乎所有的乘客都必须下车,年轻人还得在后面推,班车才能过去;而当原本狭窄的土路被一辆抛锚的大卡车占据时,再聪明的司机也只能挥锹上阵,硬是从旁边挖出一条小路来。进入澜沧江大峡谷

就这样,这位康巴汉子一路上上下下、奔前跑后,真是一刻不得闲。每当遇到险境,他总是镇定自若,“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即使被红褐色的泥浆水溅了一身,也满不在乎,依然乐呵呵的。说实话,我喜欢坐班车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非常信任班车司机。当司机大哥驾驶着破旧、溅满泥浆的大客车在狭窄的盘山公路上像赛车般自由驰骋,毫不畏惧一旁的纵深悬崖时,我没害怕过;当班车在山路上将前面的自驾车——奔驰小车逼的无处躲闪、无处避让时我庆幸自己的选择;当班车前轮打滑,险些造成翻车,后座的乘客纷纷开窗跳车时,我却不慌不忙最后一个下车。因为我始终认为,乘坐由这些熟悉地形、技术过硬、勇敢无畏的司机驾驶的班车,还有什么可担心和害怕的呢,那些在外人想象中或被描绘成异常可怕的天险之路,在他们眼里也只是一条再平常不过的路而已,这条我们也许一生才可能走一次的险路,他们却是几乎天天在走啊。

    不过这条路实在太烂了,原本需三、四个小时的车程,却颠簸了整整一天。摇摇晃晃之中,我们终于进入了澜沧江大峡谷。在芒康有这样的传说,金沙江、澜沧江是观世音菩萨渡化雪域六道生灵时的四大功德水中的两条河,来源于雪域之神山念青唐古拉山神牛的两个鼻孔。由于鼻孔的阴阳差异,使得两条河流的性格完全不同。澜沧江汹涌澎湃,犹如脱缰的野马,奔腾而下;金沙江宛如柔情的少女,温柔宽广,柔情万种。我喜欢澜沧江的性格,所以那天当小居提议从下盐井出发,沿着澜沧江逆流而上,徒步几公里到曲孜卡村时,我爽快地答应了。

    在中东悠闲惯了的小居,十分懂得享受生活,人家就算是到西藏旅行,也没忘记在那硕大的背包里放进煮咖啡的家当。跟着我连续奔波了两天,看得出他早已憋了一肚子火,尽管嘴上说盐井也是他一直向往的地方。不过,当听说附近的曲孜卡村有洗温泉澡时,他顿时来了精神。第二天我们去参观古盐田时,他居然带上了毛巾和煮咖啡的家当,细心的他还偷偷给我买了条毛巾。

    行走于峡谷之中,美丽的澜沧江像一条玉带,环绕在藏东峡谷。进入澜沧江大峡谷

 

进入澜沧江大峡谷

这里是典性的横断山脉干热河谷地貌。即因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大量湿润空气难以降到谷底,因此降雨范围仅限于山体的上半部,而谷底则干旱少雨。进入澜沧江大峡谷

 

进入澜沧江大峡谷

所以,沿着江边走时,只觉阵阵热浪扑面,即使奔腾的澜沧江从脚边流过也感觉不到一丝凉意;而当走进坡上绿树掩映的村寨时,天却下雨了,只得钻进古老的核桃树下暂时避雨。峡谷的下半部全是陡峭、松散的山体,地表裸露,很难见到一棵树,就连杂草也寥寥无几,然而当我抬头仰望山顶却是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造物主奇迹般地将这深壑峡谷分成了完全不同的两极世界。进入澜沧江大峡谷

而就在这貌似荒凉的峡谷中却不时出现一片片绿洲般的田园和绿树掩映的村寨,一股股清泉从山顶飞流直下,润育着这片片生命之洲。这一片片绿洲就好似一颗颗碧玉,被红色的澜沧江串联在一起,形成了神州大地上一条美丽的项链。进入澜沧江大峡谷

 

进入澜沧江大峡谷

    赶到曲孜卡村时已是下午5点多,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这原本宁静、纯朴的村子因为有了温泉,而早已变成了旅游胜地,商业气息很浓,与我们的想象大相径庭,小居憧憬中的边泡温泉边品咖啡的美梦破灭了,更何况回去的路似乎更加漫长而艰难。“峡谷一线天,把人隔两边,对岸能说话,相逢需一天”,通过大半天的徒步我们可是对当地人的这句话有了深切的体会。

    回程途经上盐井时,顺路参观了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进入澜沧江大峡谷
与以纳西族为主的下盐井不同,仅一沟之隔的上盐井则全是藏族人。在这几乎全民信仰佛教的西藏,天主教居然能在这片佛教圣地扎下根来,这其中的故事一定充满了神奇和悲凉。进入澜沧江大峡谷
1855年由法国传教士创建的天主教堂,目前已是颇具地域特色的天主教,是完全藏语版的。现在的天主教堂虽然没有了欧式风格,但藏欧结合的建筑在现在看来也许更具特色、更有味道。进入澜沧江大峡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