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清晨第一眼见到它时所带给我的视觉震撼。在清晨的雾色中,远远的一幢白色建筑似乎漂浮在半空中,像海市蜃楼,如梦如幻;又好像是天上的琼楼玉宇,让人感觉不太真实。
随着太阳慢慢升起,一抹红晕悄无声息地爬上了东侧的白色大理石,很快这白色建筑物像是被注入了新鲜血液般,瞬间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陵前长长的甬道和水池映衬出它的倒影,光与影交相辉映,使清雅的建筑又多了几分妩媚。

这白色大理石建筑就是世上最美丽的陵墓、一座为爱情而建的建筑、印度的国家标志、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泰姬陵。
根据当时的记载,“其雄伟瑰丽的姿容凌驾于上天七乐园之上”。此外,17世纪法国的医生兼旅行家弗兰索瓦·威尔尼伊甚至评价说:“埃及的金字塔等如果与泰姬陵的艺术性相比,不过是集石之山而已。”
泰姬陵真有那么美吗?你只要注意观察那些刚迈进庭园大门游客的举动和表情就知道答案了。一些人当即迈不动步子,站在原地目瞪口呆;另一些人干脆席地而坐,远远的望着它,目光一致;当然,大部分人是嘴里发出“哇”的同时,手拿相机一通狂拍。我是属于迈不动步子的那类,傻站了好久,只是远远地注视,不敢靠近,生怕一走过去,它便消失了。
我想,凡是在里面流连忘返的女性游客大都会对葬于泰姬陵的这位名叫慕姆泰吉·玛哈尔的女人心生羡慕,并在感叹伟大爱情的同时,怨恨自己为什么遇不到像沙·贾汗这样对爱至死不渝的男人?沙·贾汗(1628年-1658年在位),莫卧儿王朝国威极盛时期的第五代皇帝,于1630年率帝国军队奔向德干高原,将南印度也并入其版图。这时,皇帝的爱妃慕姆泰吉·玛哈尔正身怀六甲,也随夫远征。次年,她在印度中部生下皇帝的第14个儿子,由于患产褥热,年仅37岁就香消玉殒。
慕姆泰吉·玛哈尔是在嫁给沙·贾汗时由贾汗季皇帝赐给的名字,意为“被选入宫廷者”。她出身名门,婚后是皇帝遇事相商的伴侣。沙·贾汗终生不渝地爱着慕姆泰吉·玛哈尔,就连在战场上也不让她离开。王妃死后,沙·贾汗命令全国服丧两年,他自己也十分悲痛,终生郁郁寡欢,曾为扩大领土而豪情万丈、被称作“世界之王”的雄风不见了。沙·贾汗一心怀念着爱妻,为了纪念她,命令建造了印度次大陆最壮丽、典雅的陵墓——泰姬陵。







因为受到人死后49天转世轮回思想的支配,印度本来没有建造陵墓的习惯。印度的陵墓建筑是自伊斯兰教入侵之后才开始的。其先河是1565年建造的、属于莫卧儿王朝第二代皇帝的胡马雍陵。不过,将陵墓建筑技艺发挥到极致的就是泰姬陵了。泰姬陵整体上明显受波斯建筑的影响,无论是四分庭园、伊旺(拱形大门)和拱形屋顶,还是墙壁的镶嵌工艺,都能看到波斯建筑的影子。而印度本土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中央拱顶四周用细柱支撑穹顶的“查特利”(梵语,伞的意思)上。不过,这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品的作者究竟是谁?因没有留下正式记录,所以众说纷纭。然而,根据1930年发现的手抄本《第瓦尼·莫汉狄斯》的记载,泰姬陵的建筑师是参与德里城市设计的乌斯塔特·艾哈迈德·拉合里。但是,这个伟大的成就不能归功于他一个人。很明显,在设计方面,下令建造陵墓的沙·贾汗皇帝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皇帝还从世界各地招来许多工匠和手艺人参与陵墓的建造。在镶嵌工、大理石匠和书法家云集的这支国际队伍中,法国的金工艺师欧斯坦·德·波尔德和意大利的杰罗尼莫·维罗纳奥也参与了设计,并为泰姬陵带来了欧洲建筑风格。
泰姬陵有以往陵墓建筑所不具备的新颖之处。陵墓建在四分庭园的里侧一角,以亚穆纳河为背景,具有毫无遮挡的广阔空间。
陵墓的两侧建造着形状相同的红砂岩建筑,面向陵墓而立,两座建筑的上面各有三个白色大理石穹顶。西侧(面向麦加)是清真寺,东侧是宾馆。
带水渠的园路将庭园划分成“田”字形,四周栽上树木,供纳凉用。水渠和水池中设有喷泉,既可使周围的空气凉爽,又构成了美丽的景观。这不正是沙·贾汗所追求的乐园吗?
赤脚走进陵墓的内部,由莲花形半圆顶棚覆盖的墓室里,安放着慕姆泰吉·玛哈尔的衣冠石棺。上面写着:“死于希吉拉历(hegirae,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迁徙麦地那)1040年。”并刻着仁慈的神——安拉的99个名字。沙·贾汗还从《古兰经》第36章中摘取了这样一段话刻在王妃的寝宫上:“无论什么灵魂都将迎来死亡,然后在复活之日得到各自所应得的东西。逃出劫火,被引到天国者是幸福的。今生之作为,不过是梦幻。”
根据法国旅行家约翰·巴蒂斯特·塔维尔尼埃的记载,沙·贾汗“像父亲那样对待臣仆,比哪个君主都心胸开阔”,但是,他晚年却被臣仆们抛弃,其继承人奥朗则布(1658年-1707年在位)将其幽禁在阿格拉城的茉莉宫,每天在八角凉亭内隔窗眺望远处的泰姬陵,7年后抑郁而死。据说,他曾计划在泰姬陵完工后,在亚穆纳河对岸用黑色大理石建造一座与泰姬陵相同的自己的陵墓。然而,当时国库已经空虚。儿子奥朗则布还算了解父亲,将他葬于泰姬陵,了却了沙·贾汗的思念之苦。
不过,由于从附近工厂排出的亚硫酸气体和汽车尾气,使陵墓的白色大理石正遭受侵蚀。政府虽然开始采取措施,但效果如何尚是未知数。
耸立在7米高的台基上的伊旺。因为是各点完全对称的建筑,所以陵墓主体的四面是相同的。在伊旺的拱形外部,四角形门框的壁面上,用彩石镶嵌出藤蔓式花纹,外侧围刻着《古兰经》的章节。



西侧的清真寺。东西两侧建筑的宽度与陵墓相同,都是65米。所以,虽然是附属建筑,但也是十分庞大的。注意看四个角上的帽状塔顶,这就是查特利。
阳光透过窗户上的大理石格照射进去,减弱了阳光的强度而显得宁静肃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