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山——西藏行之二十四

(2006-03-28 13:57:46)
分类: 行走故事

    离开普兰,将再次经过圣湖玛旁雍错。我们一心盼着赶快到湖边拍摄晚霞,却不知村长为了省油让尼玛改变了路线,沿着鬼湖一路向前驶去。距圣湖玛旁雍错约10千米的鬼湖拉昂错在夕阳的映衬下充满妖气。

转山——西藏行之二十四很久以前,两湖原本同为一体,是自然的变迁将它们一分为二,奇怪的是圣湖为淡水,而鬼湖却为咸水。当得知下车拍摄的不是圣湖时,魏老师急了,眼见得即将日落西山,却仍不见圣湖的倩影。最后,在我们的再三要求下,尼玛才将车停在了圣湖西面即乌寺的山脚下。此时,太阳早已落山,湖面上笼罩着一层阴冷而诡秘的气氛,风送来远处纳木那尼雪山冰冷刺骨的寒气。

转山——西藏行之二十四我们裹着厚外套还觉得瑟瑟发抖,却见两个尼泊尔青年居然光着上身只穿短裤,各披了条毯子,似乎是在湖边沐浴。这两人虽冻的脸色发青,却并没有马上离开的打算,也许他们已从圣湖中获得了一股股充满希望的暖意吧。

因为没拍到圣湖的晚霞,魏老师提出要在湖边旅店住一晚,村长则坚持先去转山。经过一番争执,最终还得听村长的,谁让方向盘被他儿子把着呢。于是,我们的车飞快向塔尔钦方向开去,塔尔钦是神山的前卫,更是朝圣人的大本营。

冈底斯山脉横贯在北部昆仑山脉与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如一条巨龙卧在西藏西部阿里广阔的高原上。它高高扬起的头,如一座大金字塔,耸立在普兰的高原上,这就是海拔6656米的主峰冈仁波齐——西藏人乃至世界佛教徒心目中的神山之王,印度佛教徒心目中的“宇宙之中心”。

转山——西藏行之二十四有史以来数以千万计的人来朝拜和瞻仰过神山,而冈仁波齐至今仍是一座处女峰,处处显出它的举世独尊。在信徒的心中,那是神的居住地,只有天界之神灵可行,而凡夫俗子、芸芸众生只能围绕着它雄伟的身躯旋转。来冈底斯朝圣,是每一个佛教徒或印度教徒乃至于本教徒或印度的耆那教徒一生的最大夙愿。对于那些来自内地其他省份的藏民,或来自印度、尼泊尔、不丹及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的信徒来说,冈底斯的朝圣之途是神圣而光荣、遥远而艰辛的。在只有徒步行走的年月,人们为了到冈底斯山朝圣,有的要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启程,数千里的遥途,或穿越无人区,或翻越喜马拉雅山。他们有的沿途乞讨,甚至死在半道;有的完成朝拜后再也没能返回家乡。如今,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可以通过各种便利的交通工具来到神山脚下,但要完成转山还得靠自己的双脚,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

晚上9点多,我们到达塔尔钦。刚安顿好住宿,就忙着安排明天转山的准备工作,除各备一根拐杖外,魏老师还请了一位背夫。当地人说像我们这样身体素质的人需要两、三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转山,村长听到这话顿时失去了耐心,甚至提出今晚回扎达,让我们另找车去日喀则。而此时此刻,我们心里也很郁闷:当初说好在普兰住一晚的,被他借口住宿费贵取消了;从昨晚开始就没好好休息过,却让我们明天去转山。这位村长大人为了尽可能多的省下费用,已经对我们不管不顾了。想到另外找车的难处,也只能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总算勉强答应等我们。

第二天早上8点,我背上背包及摄影包率先出发,魏老师则需等背夫来后再走。清晨的塔尔钦薄雾迷漫,天空飘着丝丝小雨。我和身后一群老外以顺时针方向围绕冈仁波齐,走在浅黄色的朝圣道上。

转山——西藏行之二十四这一方远离尘世而又充满灵性的静土,将任我们畅游于这独具特色的精神时空,无论是朝拜它、观望它或是浸润于它寂静的山谷里,断断续续的人流如同一条窃窃私语的小溪,随山岩和砾石,随草簇或涧水蜿蜒起伏。偶尔有逆时针转道的本教信徒迎面走来,互道一句“扎西德勒”又各自上路。

转山——西藏行之二十四路上经过的每一处摩尼石堆和经幡旗都已成为一种赞颂、寄托,甚至是炫耀的标志。

转山——西藏行之二十四正如巴荒在她书中所描述的,这条古老而永恒的朝圣道,经过信徒们千人万人亿万人、千次万次亿万次的踏行,已成为一条发光的道路,人们把美好的心灵注入这条光道,也一次次在这条光道上通过对冈仁波齐的膜拜和凝视获得永恒的心灵慰籍。

转山第一天,我们要徒步22千米,赶到第一个住宿点,大约需10小时。出发时还排在队伍前列的我,很快就被那些背着大背包的老外甩开了。自己那并不算大的背包也变得越发沉重,感觉肩膀上的带子似乎将紧紧嵌进肉体,每走一段,就得坐下来休息。才开始没多久已经这样,以后的路该如何走完我是更不敢想象了。这时,发觉有个身影在我前后晃悠,他身背小背包,拄着拐杖,走得不紧不慢的,与其说是转山,倒不如说在散步更恰当。我们边走边聊了起来,原来他是藏族司机,在拉萨工作,每次都是因为包车过来,才顺便转山的,就这样也已经转了十多次山了。我没好意思向他提出一起转山的请求,但每次停下拍照时,他总会安静的坐在一旁,并不时报以微笑,好让我安心,后来索性帮我背上了摄影包。这样一来,不仅减轻我负担,就连取放相机也变得方便了。他叫“道积”(音译),每次喊他名字时都觉得特别扭。正往前走着,道积突然笑眯眯地用手向上指了指,我抬眼一瞧,居然是冈仁波齐峰的一整面山壁正威严地斜视着我们,它高高在上,令人敬畏。之前我还在担心天气不好可能不一定观赏到神山,而现在阳光灿烂,就连孤傲的冈仁波齐也终于耐不住寒冷,出来晒太阳了。

转山——西藏行之二十四还有一个多小时就要到住宿点了,这时才下午2点多。我想正是因为有道积的陪伴,才使得这段路走得比较轻松的缘故吧。他对我而言,就像是长跑比赛中的领跑者,只是这位领跑者会根据我的状态好坏来调整自己的速度。紧跟在我们身后的一位外国女人非常引人注目,从穿着打扮来看像是个印度女人,浑身被色彩艳丽的长裙、沙丽包裹着,脸上绘有印度式的花纹,身上挂满了大包小包,脚上套了双凉鞋。当我们终于坐在一起休息时,她告诉我这身衣服是用在尼泊尔买的布料自己做的。这位荷兰小姐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当看到有两位朝拜者一路行五体头地磕头大礼迎面过来时,她赶紧上前跪下磕头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钦佩,不过她的举动反倒让朝拜者吃惊不小。

下午3:30分,我们终于到达第一个住宿点。道积嫌这里脏,住到对面止热寺去了。站在这里,可以将整个冈仁波齐峰北壁尽收眼底。此时,两座山峰之间的冈仁波齐峰露出它那金字塔般的身躯,在眼前随风飘舞的经幡旗映衬下,气势非凡。终年冰雪覆盖的峰顶云雾缭绕,愈发显得神秘莫测。

转山——西藏行之二十四

仰望这高悬于圣人、圣徒和俗人百姓心中的圣洁之峰、灵性之峰的精神之颠,感觉似乎离它很近,通过呼吸和视像倍觉它凝固的寒气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

晚上,突然下起倾盆大雨,气温骤降,房间里阴冷而潮湿。我和魏老师及其他转山人都钻进了温暖的帐篷里,大家围坐在火炉边吃着自带或现买的方便面。坐在我旁边的藏族女孩卓玛是从拉萨陪两位澳大利亚年轻人过来转山的英语导游;而坐在对面的同样身份的藏族青年,他带的客人则是4个在拉萨刚结识的韩国人。另外还有一对俄罗斯恋人及一对以色列夫妇。路上遇见的那位荷兰小姐也钻了进来,急切地向两位导游打听哪儿有背夫,看来她有些担心明天即将要翻越的海拔5630米的卓玛拉山口。

第二天最考验意志力和体力,因不打算在下一个寺庙住宿,也就意味着我必须走完这最后34公里的路程。于是天刚蒙蒙亮,就一个人早早出发了。雨停了,空气清新而湿润,我跟在4个转山人后面慢慢往上爬,其中一位老者已年逾七旬,仍丝毫不减转山的热情。没过多久,道积赶了上来,照例又背上了我的摄影包。登上这陡峭的石头坡,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将我们引向海拔5330米的死亡之地。这时的冈仁波齐峰却在不经意间探出脑袋瞥了我们一眼,很快又钻进云雾深处。

转山——西藏行之二十四衣服、布条、饰品撒满山坡的天葬场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

转山——西藏行之二十四对那些信徒来说,这是一次象征性的死亡;而当我将手腕上的一串佛珠抛向山谷时,却感到了重生的喜悦。终于要上卓玛拉山口了,坡越来越陡,我每爬几步就忍不住要找块石头坐下,喘上几口粗气。那些本教信徒每每与我擦身而过,总会面带微笑,大声说句“扎西德勒”,而我的回答却从“扎西德勒”减少到“德勒”再减少到“勒”,最后就只剩点头示意了。还是那些印度人懂得享受,骑着马儿来转山,真是悠哉。只是如此转山,意义何在?

登上卓玛拉山口,那巨大的经幡群令每位转山者心旌飘荡,不由人不感叹信仰的至高无上。信徒们在这里将自己的信仰举过他们的头、举过他们的眼、举过他们的心、举过他们的天,找到自己的神,找到最终的皈依。然后把智慧凝聚成心中的光芒,把祝福堆成巨大的玛尼堆。在卓玛拉山口神秘而又诡异的气氛中,我们稍事休息,便开始沿陡峭的碎石小道下山,这也是整个转山途中最危险的一段。小心翼翼下了山,路迹消失了,我们只能在一块块褐色的大石上蹦蹦跳跳地前行,穿过冰川,再下一个土坡,眼前出现一片河谷。我们和随后跟上的卓玛及她的两位澳洲客人找了块草地坐下,准备享受一顿午餐。道积到旁边帐篷里买来酥油茶,然后取出自带的糌粑倒在碗里,开始揉捏起来。卓玛又给客人买来了方便面,两人显得极不情愿,其中一位小伙用蹩脚的中文说:“怎么又是方便面?我以后再也不想吃了。”我的午饭是饼干配酥油茶,味道还不错。

再次上路,5人结伴同行。穿行于那迷人的河谷,视野顿时开阔。那些在河谷内勾划出美丽曲线的大水小流或湍急或细碎,然后在某处渐渐汇聚成大河,恰如断断续续的人流在年复一年的汇集之中。这又不禁使我想起之前在阿里看到的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以及经过的雅鲁藏布江,它们无不发源于冈底斯山脉。其实冈底斯的另一注释,就是“众水之源”。这些大河切穿喜马拉雅山,成为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恒河,最终归入浩瀚的印度洋。有着如此息息相关的血脉联系,就难怪数千年来,冈底斯山被中国西藏、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等多种宗教的信徒称作神山,尤其倍受印度人的崇拜了。

为了不再住那肮脏的寺庙、不再吃那令人作呕的方便面,我们没有在第二个住宿点停留,而是直奔塔尔钦。当我远远望见塔尔钦,意识到即将到达终点时,突然想起在拉萨,小徐曾说过:“到塔尔钦的人中,有转山的,也有看转山的人的,更有看你们转的那座山的。”这次我既转了山,又见识了各种转山人,还看到神山,真是收获不小,只是此时的两条腿像灌满了铅般的沉重,恨不能一屁股坐下来好好休息一下。

    晚上近8:30分,我们终于回到塔尔钦。互相道别后,又一个人转悠了半天,才找到村长住的旅馆。当我推开房门见到村长时,他惊讶地说不出话来,愣了一会儿,才对我说:“真不简单啊,居然这么快就回来了。你刚刚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知道吗?”看着他满脸钦佩和羡慕的神情,我由衷地为自己感到骄傲,同时在经历了这番炼狱般的严酷磨练后,对未来的人生也更加充满了信心。
转山——西藏行之二十四
  塔尔钦的晚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