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行走故事 |
在离托林不足20千米的象泉河下游,方圆数百里如兵马阵围绕的跌宕群山,包围着南岸这座引人注目的土山崖。它依山叠起,300米高的土崖层层建筑至山顶,似蜂房密布的残墙断垣在海拔4000米处的扎不让耸入云天。这就是古格王朝的遗址,当年象雄腹地新文化的象征。
尼玛将车停在城堡脚下的土屋前,里面住着10来个人,
其中只有一位是真正的看门人。尽管这里并不允许游客住宿,但他们看在两位小姐的份上,还是腾出了一间屋和一张床,魏老师将床让给我,自己睡地上,而另一位大哥则不得不睡到屋外了。安顿好后,我赶紧抱上三脚架来到城堡的西面取景,魏老师不顾看门人的劝阻,执意爬上了土崖之顶。这时,最后一批游客离去,人声和车声在山下消失,古格又沉入一片孤寂。我独自坐在山脚下,静静观赏着夕阳在古格王国城堡那庞大身躯上演绎的光影变幻,直到披在城堡上的那一方金黄色纱巾被天空中一双无形的大手轻轻抽走,正如古格王国那700年的辉煌戛然中止,迷雾般地消失了。
此时,不知从哪儿飘来一阵乐声,恍惚间城堡里的盛装舞女横列一排,牵手交臂,正踏地起舞呢。随着乐声的渐渐远去,沉寂的古堡像一艘载满举世珍宝的千年沉舟,在风中发出深深地叹息。
起于九世纪末十世纪初的古格王朝,在西藏西部长久处于历史的烟雾缭绕之中,经历了数代人的传闻和国内专家学者的考察,仍处于种种不够完善,或不够完整的结论和推测之中。对世界来说,为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所阻隔的藏西,历来是最神秘的区域,西方人及本国内地人都难以抵达。对这个神秘古国的历史传闻,也极尽世人之猜测和寻觅。出自专家和学者著述的说法是:阿里王吉德尼玛衮是松赞干布的嫡系后代,起于吐番王朝覆灭后,西逃至阿里普兰发展而来。阿里历来传闻的“三衮占三围”之说,讲的就是吉德尼玛衮的三个儿子,在他去世后各占一围封地称雄:长子日巴衮占据芒城的“湖泊围绕之地”,以今拉达克的列城为中心,建立拉达克王朝;次子扎西德衮占据布让的“雪山围绕之地”,以今普兰为中心,建立普兰王朝;而三子德祖衮占领象雄之“岩石围绕之地”,以今扎达为中心,建立古格王朝。古格王朝因弘扬佛法而盛极一世,自从后世的象雄王德祖衮的大儿子柯日继承了王位,随着他日益强盛的势力,逐步吞并了原来他伯父所属的领地布让地区,建立起势力强大的古格王朝。
而如今,我们却只能面对曾被文化和历史、被宗教和古老的生命轰轰烈烈雕琢一番,又被战争和文化自身以及自然悲悲壮壮洗劫一番之后的历史遗迹,望洋兴叹;同时期盼走进古格,透过那些残留世间的精美图画,去揣测那个消失了的遥远国度,聆听那个时代的声音。
扎布让的夜寂寞无垠,只有月亮守候着孤独而忧伤的城堡。之前,尼玛的朋友曾带我参观了干尸洞,这个处于故城北部断崖面的洞口,离地面有一人多高,只能容一人攀爬。刚凑进洞口,一股浓烈的酸臭尸味便扑鼻而来,从离洞口一米以内的视线起,目击之处全是零乱的没有头的遗骸。古格人就是在这儿与高原的阳光永别,守候着身边的城堡静静躺了300多年。今晚,我和魏老师就躺在这一片硕大的墓地旁边,等待黑夜过去,等待朝霞来释放扎布让所有被困缚的生命。
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古格王朝城堡遗址规模宏大,气势险峻,建筑布局严谨。这里既有宫殿、寺院,也有碉堡、暗道和城墙等军事设施,还有一般居民的房址和窑洞。这些建筑大体分为三层,王宫在山崖之顶,寺院及僧人房舍大部分在山腰,而百姓居民则大部分在山脚。看上去,古格遗址是一座荒败的废墟,已风烛残年。
到处是坍塌的泥堡和突兀的土墙,
土崖之顶的王宫区已成为一座孤崖;
一些开凿的洞崖塌方了,形成凹形的绝壁;在土崖之顶,处处是突兀的残墙和凝固的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