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常见病声的防治
(2021-09-03 03:32:59)
标签:
转载 |
分类: 戏曲杂特术品 |
{三}喉声。唱起来貌似宽厚,仔细听来,他好像喉咙裹含了一口痰。这种声音听来有一种假浓郁感。它给人的感觉,着力是在喉头处,虽然有人也能同时运用其他一些共鸣腔来发音,但总感到厚而发腻,缺少水份。这种声音不达远,音波短,消失很快。但由於近听。能增加嗓音的厚度。奇怪的是在戏曲花脸演员中,倒反而少见,却常见於其他男声行当之中。其预防之法,是要将舌放松,不让舌根下压,将舌放平,不让其向後卷缩,从听觉审美上,要将嗓音“稀释”,加强胸腔共鸣,来增加嗓音的宽厚。
(四)鼻音。首先说明这裹所说的鼻音是鼻塞声,而不是鼻腔共鸣,这是声波传到鼻腔,受到障碍被闭塞住,所发出来的一种声音,好像是把脑袋钻在罎子裹唱的声音,使人明显地感到鼻腔闭塞,透出艰难。鼻腔闭塞的原因,通常除因鼻宝炎及感冒外,大多是由於发声方法上的错误,有时也是由於悬雍垂机能萎靡的结果。另外,鼻音和讲话、说字的习惯,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鼻音的特点是,既有鼻子塞住的感觉,又有从塞住的鼻子裹透出来的声音,不塞住在鼻子那儿不叫鼻音,全塞住一点也透不出来就没有鼻音。其实有鼻音的人,鼻子裹出气的多少及堵塞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京剧裹有人学杨派老生发生误会,唱起来就全在鼻子裹,虽然听来犹如重伤风,但他还能唱得很通。又如有人学裘派花脸,把气息整个地都往鼻子裹赶,而同时又紧紧地闭住,不让它透出来,造就不通了。最後,只得就在那裹面振动。给它起个名称叫“闷振”。那裹声音和劲头儿,犹如鼻塞时,捎鼻涕捎不出来一样难受。鼻音产生的原因,除了病因以及上面所讲的模仿上的错误和语言习惯以外,还有少数人或因变声或因嗓子的偶然不舒服,临时借力而无意中找到那儿去了。像这种情况,问题虽然不大,但也不宜久留,并且要能及时发现才好。关於纠正鼻音的方法,记得在195O年夏天,那时梅葆玖同志刚参加梅剧团演出不久,一天晚上下戏回来,梅先生对葆玖同志说:“今天你有几个字有鼻音(这天葆玖同志唱的是《生死恨》),你只要用手把鼻子捏起来试一下,不但可以发现自己有鼻音,同时还可以解决鼻音。”这样简短的几句话,对我的印象极其深刻。在实践中进一步发觉,如果有鼻音的人,只要捏着鼻子一唱,马上便会明显地发现气息向鼻子裹冲击,有此路不通的感觉。这时,你如决心要把声音发出来,你就会被迫自行改变气息的通道,更加打开口腔等其他器官。事实证明,有鼻音的人,捏着鼻子唱,的确是相当难受的,但当捏着唱了一阵以後,一旦放松,不但声音会有所改善,并且会感到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因为捏着鼻子唱时,并不是气息不想从鼻子裹出去,而是强行把它堵住的。现在练了一会儿再放掉,比较多的人都会出现,大部分气息改道,而仍有少量的从鼻中出来,造就不感到那麽闷得慌,同时,声音也就能改善一些了。
戏曲声乐上错误声音还很多,诸如:中声区不好,只有偏後的头腔及口腔共鸣,上下轮换,其嗓音之明暗,瞬息万变。有人美其名曰“云遮月”如乌云遮月,正由於它忽隐忽现,也许听起来还倍觉过瘾。其他如疵花、冒嚎儿,也不一定是变声的特有产物,看来形形色色甚为复杂,其实从发声科学原理上来剖析,大都是方法上的偏差,比如:疵花发毛,就是位置低,或者声带漏气。而冒嚎无非是因为声带的闭合、力度与气息的变化,未能相适应。或在从一种发声状态,改变为另一种发声状态(如换声)时,发生时间上的误差,引起调节上的错误。至於其他错误声音,读者只要从本书各章中所说的正确发声方法、感觉、要求,去进行分析对比一下,就能明显看出它们的成因,可概括成如下几个字:刚、猛、僵、硬、浊、紧、拚、突等。刚是指有刚无柔,猛是指用力遇猛,僵是指肌肉发僵,硬是指动作生硬,浊是指到处使劲,紧是指浑身紧张,拚是指强迫完成,突是指突然变换。演唱的人如能防止以上八种弊病,注意加强他们的对立面,如:柔、悠、弹、软、清、松、巧、渐等要领,将能减少或彻底防止各种错的声音。
前一篇:[转载]论京剧-谈谈中国国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