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2020-03-18 03:23:36)
标签:
转载 |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所谓“传统”,从文化社会学角度诠释,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逐代延续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制度规范等。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它是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中华’’之得名有一历史过程。“中”,意居四方之中央。“华”,本意指光彩辉耀,用于族名,蕴含文明发达之意。“中华”意谓居于中央的文化昌明的民族。“中华”一词,出现于魏晋时期。《晋书·刘乔传》中记载:‘吟边陲天备豫之储,中华有抒轴之困。”至南北朝,裴松之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中说:“若使(亮)游步中华,聘其龙之,必不出曹操诸谋土之下。”“中华”是一个复合词,由中国与华夏复合而成。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疆域的扩大,社会的发展,境内务民族间联系纽带日益强化,民族共同体诸要素渐趋完备。至近代,整体意识、族群观念更加自觉,“中华民族”遂成为包括中国境内诸民族的共同称谓。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大概念,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三个较小概念组合而成的。
国度性、民族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在先秦,中国指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地段。早在上古时,华夏族(古汉族自称)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或四夷。《诗经》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四夷交侵,中国微矣。”秦汉以降.以汉族为主体的大一统中央政权建立,“中国”的内涵随之拓展,但直至隋唐乃至以后,“中国”仍指定都中原的王朝。自元代开始,自称其统治所及的区域为中国,明清沿袭此称谓。中国版图在历史上多有伸缩,至清乾隆年间才大体奠定了现在的领土范围。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传统文化
所蕴含的、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变易性。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学术界一向有不同看法。一种
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在过去的一个很长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指周秦至清中叶这三千多年历史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指从过去一直发展到现
在的东西。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指植根于自己民族土壤中的稳态的东西,但又有动态的东西包含于其中,是过去与现
在交融的过程.渗入了各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一些学者提出,“传统文化”不仅表现在各种程式化了的理论形态方面,而且更广
泛地表现在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非理论形态方面。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封建时代的文化,而且包括近代文化和“五四”以后的新文化。
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源上讲不是一源分流,而是殊途同归,是各种文化的大融合。
综观上述观点,可见各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外延的理 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众说纷纭、奠衷一是,但毕竟从各个方面和各个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富有启发性。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从远古至清晚期以前这漫长历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典文化,具体
而言,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古典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定义为: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
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 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