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关于疾病—读《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
标签:
转载 |
关于疾病—读《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
生病是困扰生活的最大问题,然而我们对这个问题却知之甚少,直到有了病,才开始想着去找医生。如果我们对疾病有基本的认知,就会知道如何治疗和防范,也会有正确客观的态度,而不至于慌乱,生活质量就会有所改善。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意识的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而这本书就像一个“简明医学院”,他可以满足我们对医学常识的基本需求,尤其是让我们对关于疾病的问题有了科学的认识。
一、疾病的医学原理
再健康的身体都会生病,难道就不能避免生病,而让人活的质量更高和更长久吗?当然不能,因为疾病是人类进化的遗产。
首先,生病是因为人类基因的不完美。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疾病都和基因有关。一方面是基因在复制过程中会产生错误。基因的数量实在庞大,复制的过程又十分频繁和复杂,难免某个环节会出现错误,而这个错误会随着基因的复制发展和传承下去。以前的人寿命短,有些疾病没来得及发作,人就离世了,现在寿命长了,活到八九十岁,这些病就慢慢暴露出来,比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另一方面是基因突变。所谓突变,就是健康的基因因为某种原因变成不健康的基因。还是因为基因数量实在巨大,个别的差错出现从概率的角度讲,也在所难免。这种突变可能和环境有段,生活方式有段,也可能我们目前还无法理解的生物本身的特性有关。一旦基因突变,日积月累,就会产生健康的问题。而这些,都是人类无法控制和预料的。
其次是进化过程中的因生物妥协而带来的器官的不完美。进化的过程是妥协的过程,为了实现某一目的或器官的某个功能,就会弱化另一种功能,而由此带来生活的不方便甚至是疾病。比如人出生下来身体很弱,要很长时间才能独立生活,而马出生后就能站起来并独立进食。相比之下,人是在还没有完全长成就出生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人若等各项器官长成后,头就会很大,母体无法正常生产,而之所以要头很大,是因为在母体内,身体会把更多的营养供给大脑发育,这样人类可以有更多的智慧应对复杂的生活环境。胎儿的头大,身体虚弱,这就是进化过程中的妥协。进化会平衡利益和风险,选取最佳的方案,但一定无法完全避免不完美的产生。同样比如胃酸是为了消灭消化道的细菌,但同时也会对胃壁产生伤害,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战胜病菌,但同时会带来类风湿疾病等,这些都是无奈之举。
再次是进化的速度赶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导致疾病的产生。进化是不完美的,他没有想到生活环境变化的这么快,人类会这么长寿,所有的进化来不及应对这些新情况,就会产生疾病。比如骨质疏松、血管老化、腰酸等问题,在原始人中是没有的,因为他们的寿命不长,不会遇到这些问题,基因里也就没有应对办法。原始人生活饥一顿饱一顿,因此必须学会在体内储存能量、脂肪和糖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体可以直接摄入足量的脂肪和糖分,并且不需要从事重体力打猎劳动以消耗这些能量,所以糖尿病和高血脂就会产生。而高血压是为了应对随时遇到的危险情况以快速逃生,现在也没有这种情况,但高血压的应对策略还存在,就有了疾病。
而所有这些是,人类无法避免的,因此作者说,疾病与生命是同行的,有些时候,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并不是他不存在。而疾病也有其自身价值。疾病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加坚强。体内有自生的免疫系统,这个系统会和各种疾病做斗争,每一次斗争,这个系统就会变得更加强大。就像尼采说的,凡事杀不死我的,就会让我更加坚强。在多次锻炼中,人体就会更加健康。医生建议,不需要把孩子放到特别干净的环境,这样不利于免疫系统的成长和发展。所以老人总说,平时总有小毛病的人,倒是容易长寿,就是这个道理。
二、治疗的本质
治疗的本质是支持生命的自我修复。人体实在太过复杂,现在的科学水平不足以了解人体内部的运作过程及其细节问题。所以要想做到真正的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这是我们的理想。而绝大多数情况,治疗的本质,都是保证病人先活下来,然后病人利用自己的修复能力,强大的免疫系统战胜疾病。所以,治疗的本质,先保证病人活着,这是第一目标。只要有机体活着,就会有自身修复的能力,就会战争病毒。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个非常强大的化学系统,我们并不知道他是如何设计并形成的,但的确很神奇。病毒入侵身体,他为了躲过免疫系统的攻击,他可以伪装、躲避,免疫系统就会针对性的采取各种手段,对病毒予以消灭,如果攻击失败,就会产生疾病。如果病毒被消灭,就意味着免疫系统具备了消灭这种病毒的能力,这就是抗体,再有类似的病毒入侵,免疫系统就知道如何对付他。人体对细菌的入侵,有本能的排出机制,比如咳嗽、打喷嚏、流泪、出汗等,这些都是自我修复的过程。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这的确是最好的自我修复办法。如果完全是人工的做这些事,我们无法做的这样精密又易行。
多治疗未必是好事。有些疾病,人体是可以自我修复的。比如感冒,一般一个兴起就会自愈。自愈的过程,就是免疫系统和病毒作斗争的过程,真正胜利的时候,就是战斗力随之提高的时候。如果有了外力参与战斗,即使也容易战争了病毒,但人体免疫系统也失去了自我提升的机会。因此,过度的治疗,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要遵守医嘱才可以服用,就是这个道理。外力参与治疗,也会打破人体内部的平衡。人体有大量的细菌,这些细菌和人体共生,细菌之间也是相互抑制,以至对人体无害。如果有外力参与,消灭某种细菌,另一种细菌就会大量生长并无法控制,平衡打破,就会带来生态危机,这和大自然的生物规律是一样的。所以治疗方法并非越多越好,能尽量少用药,少有手段,找到根本的关键原因,精准的予以攻击就好,其他的,就交给生命体本身,让他通过自我修复能力来完成治愈,这是最好的方法。这种观念也是很哲学的,所谓的无用就是大用,无为就是大为是也。
治疗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决策,相互支持。给病人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医学上称为循证医学,即证据、经验和患者的意愿三者完美结合,才会有最佳的治疗方案。医生的经验很重要,复杂的人体会随时出现不可预料的情况,只有有经验的医生,经历过无数次临床试验的医生,才知道如何快速应对,知道有可能是什么样的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医生无法被机器人取代。当然,证据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这一点现代医学手段会发挥巨大作用。要让医生了解发病的真实情况,这是病人务必要做到的事情,要如实并清晰的讲述发病的过程,不能隐瞒、不能有遗漏,信息越多,医生的判断就越容易接近真相。而同时,病人对医生的诊断也要有知情权。比如是否真的要做这个检查,这样做有什么风险和副作用,是否有其他更简单的选择,如果不这样做,会怎样。这是知情、选择和寻求支持的过程。知情之后,对医生的信任也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在临床时,曾经遇到这样的事情,医生给病人制定治疗方案,在和病人交流中,病人说,如果我是你的亲人,你会采用这个方案吗,医生说会的。相互信任,共同决策,这是确保治疗有效的前提。
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更重要。治疗是个复杂的过程,我们并不能完全掌握其中的原理和过程。同样的疾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反应,有的人无法治愈,有的人也可以和疾病相安无事,除了身体本身情况外,情绪和心态就很重要。作者说了这样一个实验,两只猴子在实验中,有压力的猴子一段时间之后有了胃溃疡,没压力的那只猴子,身体很健康。压力、焦虑都会加重病症。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治愈疾病的关键。而医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人文关怀,在用科学手段治疗疾病的同时,给病人更多的人文关怀,对疾病的治愈是非常有帮助的。病人的尊严就显得更加重要。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他们见惯了各种病人及家属,再严重的情况,他们都会波澜不惊,而对病人来说,每一次生病可能都是最大的麻烦,焦虑和紧张都是难免。医生也是希望病人能够治愈,但工作环境的原因,让他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看似冷冰冰。所以,给病人以安慰、以鼓励、以温暖,这显得多么重要。作者同时提到对死亡的态度的问题,他认为善终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让病人明明白白的离开,把内心的冲突和矛盾都化解开,让病人有更加安静的环境,不要哭哭啼啼,也不要过分治疗,不必要的消耗体力等。认识死亡是一种进步。知道如何面对死亡,才会活的更加坦然安心,更有质量。
三、不生病的智慧
防患于未然,这是我们民族传统的智慧。疾病是与生命同在的,没生病,只是说明疾病还没被发现,既然如此,那早发现,早治疗,让病毒还在最微弱的时候,自身免疫系统和病毒焦灼战斗的时候,我们就出手,这样胜算的可能性就大。因此,尽早做疾病筛查是很重要的工作。有的人不愿意体检,他们说没体检也就没问题,活的也很好,一发现问题就不得了了,其实这是自欺欺人,无论是否发现,病毒本身都存在的,早发现,早治疗,健康才能确保。
其次是健康的饮食和运动。疾病的主要成因是,人类进化的速度跟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和病毒演化的速度。环境变化的问题,包括生活方式、劳动方式等问题。病毒演化的速度要快于人类,人类上万年完成的演化,病毒只要几个月,所以,人体的防疫系统会跟不上病毒的变化。因此首先要解决的是,让人类的生活方式尽量和原始人生活方式接近。这看上去有点无厘头,但事实就是如此。前面说过,人体保存的脂肪和糖分是为了在没有粮食的时候,可以自我维持生命机体的健康运行。很显然,现在不会有挨饿受冻的时候,再加上吃的太好,体内脂肪和糖分就堆积,就形成三高的问题。因此,少吃肉,少吃糖,多吃膳食纤维,就可以避免体内有多余的营养无法消耗而带来的疾病。同时要多运动。古人打猎是高强度多运动,消耗多,现在生活方式运动少,原本用于应对紧急突发情况的能量排不上用场,就带来疾病。多运动,让体内的基因不要产生不适应的情况,就可以正常消耗能量,保持健康。很多病我们都成为富贵病,过苦日子的时候没有这种病,现在都有了。所以也有饿一点好的说法,都是这个道理。
再次是保持良好的心态。身和心是分不开的。古人曾经认为,身体生了病是有魔鬼在作怪,所以有各种巫术驱除病魔,这显然不对的。现代科学的发展,又认为生病就是身体上的事,和精神无关,所以西方科技完全从身体结构和物质组成的角度研究疾病,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比如包括精神疾病都从大脑的问题上找出根源来,但也不能忽视心理问题带来的身体疾病。美国有两位心脏病学家研究后发现,人类性格可以分为两类:A类喜欢竞争、好斗、苛求自己、渴望出人头地,性情急躁等;B类属于谦逊谨慎,不轻易反对别人,不偏执,善于主动调整心态等。研究发现后者更长寿,心脏疾病得病率明显低于第一类。当然还有一类,就是C类,压抑自己的情绪,生闷气,这类人更容易生病。作者说,列宁格勒保卫战胜利之后,城中居民得病率提升了16倍。很显然,压力和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引发疾病。同样看淡名利得失,少去攀比,让自己做到的最好就可以了,这也是传统文化的智慧。孔子把人往前推,庄子把人往后拉,这也是个平衡。总之,不失去平衡才好。嗜欲深,则天机浅,何况健康呢。
还有就是少用抗生素类药和过度治疗。这也能基本形成共识,但具体情况下,能做到就很少。有些小孩子一生病,大人就紧张,希望尽快治好。医生也会逐步开大药物剂量和种类,西药消炎药什么的,而有些提醒吃三次就停止,既然如此,多吃一定有副作用。其实是可以酌情而定,采取尽量用中成药,靠休息和调节为主,有些消炎药非吃不可才减量服用。都是同样的道理吧。
本书还讲了医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和重要人物,也涉及到医学哲学等问题,读起来都很有趣,适合非医学专业的人阅读。作者是著名三甲医院的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从前言中知道,他花了很大的心思写这本书,既要有体系的介绍医学常识,又要让读者愿意读能读懂,这是很难做的,作者做到了。这本书和相关作品很受欢迎,通过写作来普及医学知识,作者让更多的人学会从医学的角度来认识自己和保护自己,功莫大焉,这也是医学精神的体现,向作者致敬。
![[转载]关于疾病—读《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 [转载]关于疾病—读《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
薄世宁
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10月第1版
2020年1月第5次印刷
定价:69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