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凤凰卫视系列专题片水木清华九十年之二阿忆撰稿旧作 |
分类: 视频节目 |
【主持人陈晓楠:“大学必须有大师”,这是20年代飘荡在清华园的理念,所以那时候的清华出手阔绰,广聘天下名师,一时间,清华群星璀璨,光耀西山。
〖工字厅藤影荷叶。
清华工字厅的这个院落,菏花摇曳,藤萝缠绕,住在这儿的大师吴宓,管它叫“藤影荷声之馆”。吴宓自称“奠居”,意思是,更合适住在这儿的人还没到来,自己不过是为他们将来在这里住得更好,打个前站。这就是吴宓给自己的定位,鞠躬尽瘁,甘作清华名师的护卫走卒。
【清华中文系主任徐葆耕教授:当时作为清华学校,它还是一个普通的留美预备学校,学生到这里来,主要是念英文,然后念一些欧美的文化,也念一点中国的传统文化,它就是一个预备学校。但是1925年的时候,曹云祥校长觉得这样是不够的,应该提高这个学校的水准,就要准备建立研究院。首先从国学来开始建设,就找了胡适,请胡适到清华来作研究院的导师。胡适说,“我没有资格,给你推荐3个人”,第1个是梁任公,就是梁启超,第2个是王静安,就是王国维,第3个是章太炎,后来章太炎没有接受这个聘任,梁任公就接受了。当时聘请的研究院的主任,就是哈佛大学毕业的吴宓先生。
1925年,清华国学院导师王国维,住进南院靠西的这派中式房屋。每天上午,王国维从这里出发,走向清华学堂。下午和晚上,他会回到书房,读书和写作,过着内向不善交际的生活。早在20年前,王国维写出《人间词话》,那是20世纪中国美学的重要成果。
【清华中文系主任徐葆耕教授:吴宓作为主任,去请王国维到学校来担任导师的时候,到了王国维家里,行三叩首礼,使得王国维很感动,觉得吃洋面包的这个年轻人,还很尊重自己,所以很痛快地就来了。
《人间词话》描述求学的最高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懂英文、德文、日文,这让他研究宋元戏曲史时,独树一帜,成为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
国学四大导师中,最年轻的,是赵元任。1910年,赵元任以第2名的好成绩,考取第2批清华庚款留美资格,去康奈尔大学攻读,创下了那所名校的最高总分记录。1918年,赵元任探囊取物,拿下哈佛博士学位。
【清华中文系主任徐葆耕教授:赵元任先生本来在国外是学物理和哲学的,但是也非常地喜欢研究音乐,研究音韵学,研究语言。请他到国学院来,他是开的一些语言——特别是方言方面——的一些课程。
赵元任夫妇都讨厌繁文缛节,从不讲究排场,他们结婚时,是自拍结婚照,自制的《结婚证书》。
〖歌声起,《教我如何不想她》。
【主持人陈晓楠:赵元任把北大中文系刘半农教授的诗,谱写成《教我如何不想她》,这位留美时在数学、天文、物理考试中都得过满分的高才生,此时像刘半农一样,成了语言学家。在这首诗中,刘博士为汉语创造了“女”字旁的“她”,赵博士第1次使用西方音乐技巧,把“女”字旁的“她”唱进千家万户。从那时开始,我们不再像古人那样,用单立人旁的“他”代替“女”字旁的“她”,也不必再像早期白话文那样“伊伊”“侬侬”。
这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吴宓在哈佛读书时的同学,跟吴宓不同的是,陈寅恪13岁开始留学生涯,足迹遍及日本和欧美,但却一个学位不要,但他既有旧学家传,又懂得30多种外语,被世人称作“教授的教授”。
【《人民日报》国际评论员吴学昭:吴先生来了以后,就赶快推荐陈寅恪,因为他觉得陈寅恪学问实在不在3位先生之下。经过他的推荐,学校考虑,还是很顺利,3天之内就下聘书。当时,陈先生还在柏林大学学习。
1925年,陈寅恪自德国归来,走进清华园。40年代,陈寅恪双目失明,但晚年,仍以耳带目,以口带笔,卧床完成85万字的鸿篇巨制《柳如是别传》。他带给清华的理念是,“在历史中寻求历史教训”。
【主持人陈晓楠:在清华国学院,除了吴宓,还有一位青年导师不在“四大教授”之列,他就是中国的人类学和考古学之父李济。李济1911年考进清华,因为善于辩论和演话剧,闻名全校。清华国学院成立时,梁王陈赵是教授,李济是讲师,年仅29岁。李济教的是考古,要经常“出田野”,无法专任,也因为年龄太小,人类学和考古学又不算国学,所以李济是教授身价,讲师身份。
李济朝气蓬勃,敢想敢做,从一开始便突破清华园围墙,把教研课堂搬到了田野上。
1926年,在山西省长阎锡山的大力支持下,李济沿汾河行走,去晋南考古,完成了对西阴村史前文明的科学发掘,这是中国人第1次主持考古工程。
1927年1月19号深夜,清华国学院导师梁启超教授,给远在哈佛考古系读研的梁思永写信,希望儿子回国,跟李济一起,开拓中国的考古事业。梁思永果然回来了,梁启超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作肾脏手术,却被医生切去了好肾。
【北京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为了维护“西医”在中国社会上的这种声誉——因为当时“西医”刚进来,很多人还不相信“西医”——你再说梁启超这样的名人,让“西医”一刀给切死了,那么“西医”在中国就更推广不开了。所以,为了维护“西医”的这种社会声誉,以便于使得“西医”能够在中国推广。
为了现代医学在中国生根结果,梁启超禁止徐志摹起诉协和,他默默承受了全部痛苦,不求任何赔偿,不要任何道歉,代价,是他的整个生命。
1929年初,梁启超与世长辞,享年56岁。
噩耗传来,学界政坛,天下同悲。
在清华学生的记忆中,梁启超双目炯炯,走起路来,昂首阔步。他那一口广东官话,声如洪钟。他情感丰富,记忆力超群,用手一敲秃脑壳,就能背出大段大段的诗词。有时候,他手舞足蹈,讲得口沫四溅,他的演讲,不知鼓起了多少学生的文学情思。
【主持人陈晓楠:在清华,希腊人崇尚体育的精神,得到充分伸张,体育课不及格,不能毕业,这让清华成了华北地区体育最强的高校。这种高度重视体育的校风,一直延续到60年代中期,即使西南联大时期,也没有间断过。
1906年,王国维发表文章,提出教育必须德、智、美并行,让学生达到真善美境界,此外,再加上体育,学生才能成为完人。这是中国人第1次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个理论,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生周诒春心中,生根开花。6年后,周诒春出任清华副校长,立即确定德智体“三育并进”。每天下午4点到5点,在体育部主任舒美科指挥下,学校会把图书馆、教室、宿舍统统锁起来,迫使学生们去操场或体育馆历行锻炼。清华规定,所有学生必须通过5项体育指标,并通过游泳考试,才能留洋,任何人不得违例。
〖马约翰雕塑。
这是清华第2任体育部主任马约翰的塑像。1914年,马约翰加盟清华,任务是教化学,但他要改造“一盘散沙”,培养“团队精神”,扫荡文弱书生的形象,因此成了中国体育宗师。他为清华工作了52年,足迹遍布清华幼儿园、清华成志小学、清华大学。他让清华屡屡打败外校,但他不止一次大声说,“一个人可以输掉一场比赛,但永远不能输掉运动道德”。在他之前,不曾有过任何一位体育教师,能像他那样,赋予体育丰富的含义和崇高精神。
这是大物理学家叶企荪教授。1926年,叶企荪成为这座红楼的第1位主人,他亲手缔造了清华物理系。3年后,叶教授创建“理学院”,一网打尽天下名师,为数学系聘请扬武之和熊庆来,为物理系聘请吴有训、萨本栋、周培源,为化学系聘请萨本铁。不到10年时间,清华理学院和物理系,都成了全国第一。
叶企孙终身未娶,把所有学生,视为儿女。
大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同样终生未娶。陈岱孙是哈佛博士,1927年加盟清华,第2年担任经济系主任,第3年出任法学院院长。他一生教过多少学生,根本无法统计。
陈先生的生日,是农历润8月27号,与孔丘同天,因为是润8月,19年才遇到1次。在他的95岁寿辰上,陈岱孙宣布,自己只有6岁。
1997年,陈先生97岁。他推开别人的搀扶,拄着手杖,走向去北京医院的汽车。他的身体迅速衰弱,再高明的医生已回天乏术。弥留之际,陈岱孙在恍惚中对护士说,“这里是清华大学。”
【主持人陈晓楠:每一所气候很大的学校的校史中,都会一位父亲般的人物,虽然早期清华有过周诒春和曹云详两位颇有建树的校长,但清华还是把后来的梅贻琦校长,视为父亲。1941年,在梅校长53岁生日时,清华工学院院长顾毓琇教授写了一首贺诗,“天南地北坐春风,设帐清华教大同”,梅校长回诗说,“英才自是骅骝种,佳果非缘老圃功。回忆园中好风景,堂前古月照孤松”。
自比堂前孤松,那自然是梅贻琦谦虚,但那的确是清华园一道别致的风景。
1931年,梅贻琦走马上任,给了清华一句箴言——大学之所以为“大”,不在于有没有高楼大厦,全在于有没有大师——抗战时期,梅校长是西南联大主席,论人数、论经费、论设备,清华占有压倒优势,梅贻琦必须让清华不觉得吃亏,让北大和南开不觉得被清华占了上风。梅校长胸怀之“大”,让他对整个联大一样看待,整个联大也就一样看待他。除了那段时光,梅贻琦把一生韶华,全部献给了清华。
【主持人陈晓楠:宋朝大文学家范仲庵,在他的《严先生祠堂记》的结尾,曾经歌颂老师,“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对那些为清华开创独特学风的老先生们,我们只能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他们:“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