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正的祝福是沉默的》

(2006-05-07 00:38:50)
标签:

香港的前世今生

之十二

分类: 镜像内外
                  文/ 阿忆

  在我的汉语世界里,“心”与“真正”是同一个词,而心的祝福是不用言语的,它在心底流转,只间或在眼波里跳耀。
  我相信,所有手舞足蹈的祝福,总是出于盲目的狂热。
  一年多来,我总是一个人,埋在孤灯下为央视写《香港百年》,从未想过用狂欢去表达我复杂的心愿。
  前些天,由于一个生硬的由头,我十分勉强地参加庆香港回归的一个公众性聚会,让我头疼的是,每当我随口提及关于香港的陈年往事,听者中间总是引起一阵热烈而惊异的骚动,这种骚动缘起于新知的冲击。我这才发现,这些热烈的人们竟以为香港于199771日收回是因为“新界”期满,而对中英谈判中那些坚苦卓绝的斗争惘然无知。他们大多以为香港是中国点头承认的英国殖民地,认为收回香港之后中央会从中得到大笔税收,而每一位内地人均会获得自由进出香港的机会。
  最使我难忘的是一张小战士的脸,他听说71日后除了五星红旗飘扬之外,香港还有一面自己的紫荆花区旗。从小战士痛苦的脸上,我当然看得出,他毫无疑问是一个爱国者,但他并没有把两种旗帜迎风招展与“一国两制”联系起来。
  在这群高唱《东方之珠》的中国人里,几乎没有人知道,香江只是香港人辽远的记忆,他们依旧以为那是一条逶迤奔流的河水,就像罗大佑歌中唱到的那样。
  ……
  与许多宣传不尽相同,当我们还没有调集起人们的真切感和情趣时,就已迅速过渡到空泛而狂热的报道中,这简直是社会文化上的一种灾难。
  难道香港华商的创业史不足以吸引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吗?华商早在1880年就已异军突起,彻底改变了与洋商的实力对比,这种民族自豪感不比那种虚妄的喊叫更扎实可靠吗?那时,在交纳地税的18家大型企业中,除了怡和洋行1家是英国人所开,其余17家全部是中国人的公司。在香港立法局会议上,第8任港督轩尼诗曾开诚布公地宣布,香港政府90%以上的税收来自华商,香港最大的地产主是中国人,中国商人手中,掌握着汇丰银行发行的绝大部分港币!
  而整整100年后,当李嘉诚从英商手中强取和记黄埔集团时,英国人几无还手之力,第一次俯首让中国人作了英资财团的董事局主席.当包玉刚放弃船运,挥师上岸,决定收购英资九龙仓集团时,怡和集团曾支持置地集团剧烈反抗,但包玉刚气吞万里如虎,一夜之间调集21亿港币现金,一举收购49%的九仓股票,成为第2位入主英资财团的中国人。
  香港5大英资财团至此已被华商蚕食鲸吞了一半,这与内地人误以为香港华商一直跟在英国人屁股后头跑的想象,实在差得太远。
  实际上,香港华商已在经济生活中直着腰板,干了120年!
  在中英围绕香港问题的百年斗争中,我一直不知道人们为什么依然把琦善、耆英、奕忻、李鸿章说成是“卖国贼”。实际上,帝王时代的这些权臣,他们都曾竭尽全力,呕心沥血,只是最终没能保住港九和“新界”——
  琦善曾写信告诉道光皇帝,绝不能把港岛交给英国人,否则广东不保;
  如果耆英果真卖国,他就不必在港岛被夺后修筑九龙寨城,他无非是想遏止英军继续北犯;
  奕忻恰巧是咸丰皇帝的六弟,而大清帝国又弱到了让英法联军炮兵连把大炮架到安定门城楼上的地步,如果他不在《北京条约》上签字,圆明园的大火会把半个中国烧掉;
  如果李鸿章是卖国贼,他就不必在“新界”谈判中死不放弃九龙寨城,也不必坚持在广州和九龙之间铺设一条铁路,不必在垂暮之年偷偷盘算着,在大鹏湾筹建南洋水师。他无非是想,清朝海军,总有一天要把英国人赶走!
  我相信,他们都曾因丢失国土而痛心疾首,恨透了自己。如果他们九泉有知,1997年当是他们最高兴的一年,可以从此瞑目的一年。
  只有中国,才是他们的祖国,他们自己的家园。
  他们不具备邓公在谈判中对时机和技巧的把握,但回溯华夏民族的历史,古往今来,难道还有另外一个人能在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像邓公那样运用自如、游刃有余吗?邓公的智慧是别不能替的唯一,但中国最终取胜的关键点在于——中国不再是弱国。
  不是弱国,便有了真正的外交,真正的谈判。
  如果在孤灯下装满沉甸甸的历史,你是无心以简单的方式欢呼的。你恨谁,无法一语说清。你讴歌谁,又是整个时代的功劳。你恨一方国土被人夺走,但被夺走的土地却是世界经济的五大中心。你说是英国统治致使香港繁荣,那英国人为什么没让马尔维纳斯群岛富裕,为什么没使毛里求斯和塞拉利昂变成香港?而九七之后的香港会是什么样子,你是否会像罗大佑一样在心中问道,“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你将如何评述这前前后后的数百年?
  难道不是吗?真懂的人是沉默的,真正的祝福只盘桓在心底,你只能在我闪烁的眼神里瞥到关注和祈祷,而我所关心的不是收回香港,这在1984年就已铁板定钉,倒计时也对我毫无意义,我不会在分秒的临近之间感到常人的欣喜,我最最关心的是它的未来……
  我默默地祝福,希望《基本法》永远不被践踏,希望全世界都能看到,九七后的香港除了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迎风飘扬之外,香港还是原来的香港,全球的船运依旧安全地穿越维多利亚港,新机场依然雄踞世界五强。
  我的祝福是有的放矢的:我祝福全世界的商品依旧云集港九,香港仍是往昔闻名世界的购物天堂,依旧衔接在伦敦和纽约之间,保持着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的地位。
  这种祝福不在锣鼓之中,锣鼓无法让人想到具体而微的现实,但实在的东西却是那样需要安静。
  我在孤灯下想到的是,除了知道我们收回了一片国土,更须想到的是,保持它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1997年夏天
                       北京专家公寓 

《真正的祝福是沉默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