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凤凰卫视系列专题片水木清华九十年之六阿忆撰稿旧作 |
分类: 视频节目 |
〖音乐起,《西南联大校歌》:“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
【主持人陈晓楠:民族危机感弥漫在西南联大,也弥漫在世界各地,正在欧美留学的清华学子,纷纷回国,大物理学家王竹溪、数学家华罗庚和陈省身、文学家钱钟书,汇聚西南联大,把最新的知识带了过来,使联大教学接近了国际前沿。就在这种浓厚的育教氛围中,一批风华正茂的联大学生,脱颖而出,其中成绩最辉煌的,是“联大物理系四杰”——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朱光亚。
联大理学院院长吴有训教授,是杨振宁的电磁学教师,周培源教授教他力学,后来,杨振宁考上王竹溪教授的研究生,他曾说,我在联大本科以及后来读硕士学到的东西,比当时美国最好的大学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听王竹溪教授的课做的笔记,现在仍然有用。
李政道是1944年考进联大物理系,这是他上学时的一份考试卷,这份试卷,并非因为考试者后来成了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而被清华收藏,它仅仅是叶企荪教授留存下来的一张普通试卷。试卷背后,有叶教授认真的评语,期待和担忧,尽在其中。
联大学生宿舍,全都是借来的,由于人多房少,就连盐商仓库,也用来当了宿舍。
梅贻琦曾说,大学之“大”,不在于有没有高楼,而在有没有大师。西南联大恰恰没有大楼,却是清华90年中,人才出炉率最高的时期。在简陋的教室里,教授必须大声喊话,才能压过风吹窗纸和雨打屋顶的声音。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其一脉相承的品质,因为国破家亡而发扬光大。
出乎后人想象,像钱钟书这样不想建功立业的学者,也选择了回国赴难。在西南联大,钱先生在清华读书时“上课不听讲,考试总得第一”的故事,流传甚广,使许多人误以为,天才是可以不用功的。谁又知道,这位目空一切的大才子,在英国牛津留学时,曾经为博览在中国不易看到的图书,日夜埋首图书馆,因为用脑过度,归国后还长期被头晕症困扰,每到晚间,只能闭目静坐,什么事都不能做。
1939年,钱钟书开讲《自由与纪律》,他说,人只有做好事的自由,如果做坏事,就会受到制裁。无论钱钟书是不是意指日本,但学生们一定会这样想,那是一个生死存亡的年代。
【主持人陈晓楠:1943年,盟军全面反攻,日军已无暇空袭昆明,而退守印度的新38师师长孙立人,也得到充分的兵源补充,他由兰姆伽军营出发,开始反攻缅甸,他们边走边修复中印公路,铺设了中印油管。这个时候,在云南目力所及的地方,已是胜利在望。
此时,政治学教授钱端升,已开设《战后问题》,这是首创。化学教授曾昭抡,热衷于
社会活动,四处演讲,有一次,他的讲题是《战后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化学教授讲国际政治,这在当年,是一种会通。王竹溪是杨振宁的物理学导师,却编出一部中文字典,据语言学家朱德熙教授说,那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中文字典。那时候,钱钟书忽发感慨,说自己只会评头论足,不会创作小说,于是他发愤图强,写出了长篇小说《围城》。而当中央大学中文系主任迫令新生写文言文时,联大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却规定,作文必须用白话!
〖联大从军纪念碑。
这座石碑上,刻着联大834名从军学生的名字,他们甘愿牺牲学业,甚至生命,去缅甸和印度前线,做军事翻译,其中5名学生成了烈士,牺牲时年纪最小的,只有19岁。
那时,许多人报国心切,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当时是联大理学院2年级本科生,但他想跟高年级同学一样,弃学从军。梅贻琦起初说,能在大学读书,机会难得。但儿子一再坚持,梅贻琦便忍住担忧,把儿子送到了前线。
【清华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梅祖彦:因为当时我上2年级,那时候,学校要征调4年级学生,所以他说,我可以缓缓,慢一点再去,不过当时我们一些同学互相鼓励,我很愿意去,所以他也就同意了。
梅祖彦告别父亲,和800多名同学一道,投入一位清华故人的麾下,这便是1915年考入清华的孙立人。此时,孙立人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已全部换成美式装备,成为蒋中正的一只猛虎。昔日在清华,孙立人是全校有名的篮球后卫,他的截球技术,令人叹为观止。1943年冬天,为能打通中印公路,迅速向缅北推进,孙立人挺进“死亡地带”,两个月后,他攻占太伯卡和甘卡,而后一鼓作气,乘胜进军,围攻缅北重镇孟拱。驻缅日军做梦也想不到,孙立人会如此凶猛。他以9000之众,横扫千军,消灭了10万日军,成为抗战中歼敌最多的战将。密支那攻克后,孙立人升任新1军军长,成为国民革命军五大王牌。
〖数秒音乐。
1945年秋天,孙立人举行广州中山堂受降仪式,从田中久一手中,接过佩剑。两年后,清华复校后第1次校庆,孙立人把田中佩剑赠予母校,梅校长欣然笑纳。
【主持人陈晓楠:日本无条件终战后不几天,蒋中正命令第5集团军军长邱清泉,缴了龙云的械,结束了龙云对云南的控制,这使共产党和学运失去了保护。1945年冬天一个夜晚,一名学生偷走了联大敲上课钟的铁轨,这件小事,竟然引发一场血案,改变了战后知识分子对国民政府的基本看法。
联大学生集体罢课,抗议被人偷去敲钟用的铁轨,当他们拥到学校门口,却发现革命军包围了他们。1945年12月1号,他们抗议政府干涉校政,被革命军殴打,另有4人被手榴弹炸死,这就是举国震惊的“一二一惨案”。
1946年7月11号,西南联大最后一批学生离开昆明,回迁京津。就在这一天,民盟中央委员李公仆被暗杀,闻一多勃然大怒,置生死于度外,他毅然宣布,一定要参加李公仆追悼大会。4天后,就在联大教授宿舍门前7米远的地方,才华横溢的闻一多教授,同样罹难。
〖清华闻亭。
清华园荷花池东北角的小山上,清华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建造了这座闻亭,纪念闻一多教授。从闻亭下山,向右转,过小桥流水,在荷花池畔,可见清亭。从这种建筑方位上判断,设计者一定以为,朱自清和闻一多是一对莫逆至交,事实并非如此。
朱自清是联大中文系主任,由于胃病时发,不得不辞职,让闻一多继任。1946年,闻一多投身政治,无暇顾及系务,他把重任交还重病在身的朱自清》。但朱闻并非一对儿可以把如此重要的职务抛来甩去的莫逆,两人不但没交情,反而有些宿怨。可闻一多遇刺后,朱自清认为,这是学术界的重大损失,是朱自清,第1个提出整理闻一多遗著,并以生命结束前的最后一搏,拼抢出《闻一多全集》。在现代文学史上,这是《鲁迅全集》之后,第2部全集。
九十年的水木清华说到这儿,刚好说完了一半,那正是清华在民族危难的背景下寻求梦想的岁月。清华的早年,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但大多数时间,清华园都因为地处北郊而远离城内的喧嚣。这种疏离社会旋涡、凝心于学术研究的传统,打进了清华学子的血液,使清华在九十年的漫长岁月中,建设大于革命,即便是革命,也是建设性的革命。然而,后一半的历程,清华会接受什么样的考验,没有人知道。
〖音乐起,滚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