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徒步公益路(春城晚报·深度周刊)

标签:
春城晚报深度周刊主编温星公益徒步公益力量 |
分类: 【深度报道】 |
10年徒步公益路
2014年10月9日春城晚报·深度周刊·记者邓建华
为您立体呈现一个真实的七彩云南。
欢迎关注,欢迎交流。
点击最上方“书剑温星”或扫描二维码即可。
【正文】
10年公益:带着爱,我们一起上路
为了他人的生命
左脚徒步,右脚公益,这一理念10年前并不为更多人所知,至少在内地、在云南。该模式借鉴自成立于1992年的香港苗圃行动,22年的爱心坚持让后者成为香港人心目中最有影响力的草根公益组织之一。他们重要的筹款方式,就是徒步+公益。
1999年,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云南青基会)与苗圃行动邂逅。云南青基会理事长沈光鑫说,苗圃行动与中国青基会、云南青基会全面合作始于2004年开展的“助学长征”这一大型徒步活动,志愿者从当年10月中旬自江西省瑞金市出发,经10个省区的101个县,持续步行312日8038公里,2005年8月23日抵达陕西省吴起镇,其中涉及到云南10个县。
跋涉3个月后,“助学长征”队伍在云南徒步行程650公里, 27天经过10县20多个乡镇。
志愿者进入云南之前,已经走过了多个省区,云南青基会在进入威信的第一个分段招募80多名志愿者,每名志愿者捐款20元。“不仅仅是参与走,而是增强公益意识,当时只是试一下,看看影响如何。”沈光鑫说,志愿者觉得既参与了公益活动,与香港志愿者有所交流,又对山区教育有所帮助,自此之后,云南青基会开始组织徒步筹款活动。
10年间,他们多次与香港的慈善组织一起合作徒步公益进行筹款,在借鉴与拿来的同时,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如今,他们也因紧密合作成了公益事业中的老朋友。
在每一次活动开始前,通过媒体通报会的形式,云南青基会向社会征集公益徒步活动志愿者,并划定徒步的路线,同时提出参加者每人的筹款金额。
“过去做公益,我们往往是找到定向的资助对象,通过媒体、网站和企业的结合来帮助受助者,而徒步是为公益锦上添花,我们决定把户外活动与公益结合起来,人人公益、快乐公益、阳光公益。”云南青基会的工作人员蒋磊从2008年成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如今10年过去,他也是志愿者们最依赖和首肯的工作人员之一。
2008年10月20日到10月25日,云南青基会与著名慈善机构香港乐施会联合推出“徒步独龙江·同兴相陪伴”公益筹款活动,66名内地、香港、澳门志愿者徒步独龙江。也是从这年开始,许多来自祖国天南海北的志愿者成了每年的常客,也成为最重要的爱心力量。每次活动所筹得的款项,他们会定向用于当地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助学。
2012年11月,云南省卫生厅发布了一组数据:云南省每年新生儿中有5000~6000名先心病患儿,属于先心病高发区域,其中80%生于贫困家庭,先心病儿童死亡率已占全省儿童死亡率的前3位。由于经济条件所限,部分患儿因不能及时发现、治疗而失去了生存的机会,更多患儿的家庭也因此陷入了因病致贫的境地。
云南青基会工作人员王磊介绍,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云南青基会与多家爱心企业携手,推出了“生命救助计划——希望‘心’生命救助行动”。为了让更多的患儿获得救助的机会,也就是当年的徒步独龙江筹款活动,28万元全部用于救助18名先心病患儿,这18名孩子也因得到医院和这笔善款的共同救助而康复。
2013年起,徒步活动的筹款开始定向捐助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截至2014年8月31日,云南青基会整合社会资源救助云南籍或长期在云南务工的家庭经济困难患儿达1116名,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超过2100万元。其中,志愿者们通过徒步形式筹集的善款超过40万元,目前已成功帮助到12个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困难家庭。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徒步筹款还定点用于了环境保护。
“我们徒步,是为了他人的生命和生活。”一位志愿者说。
不期而遇的缘份
以徒步的方式做公益,10年前,不仅对蒋磊和王磊来说很新奇,对最初接触这项活动的志愿者也是这样。他们乐意把这10年来徒步所结下的深厚友情称之为“前世的缘份和家人”。
天津人韩玉山与云南青基会组织的徒步公益结缘始于2008年的独龙江徒步筹款活动。他开公司,很喜欢旅游,并去过南极、北极,也登过珠峰,每到一地也常常和朋友们做点小打小闹的公益资助。他没有想到,2008年一次偶然的丽江之行,从此成为一名公益志愿者。
“在从丽江回天津的飞机上看到当地报纸登了一条到独龙江徒步做公益的消息,当时也就是独龙江这几个字挺吸引人的,就把这个小广告上的联系方式记下来了。”回到家后,试着一联系,电话通了。
对独龙江的向往,让韩玉山毫不犹豫背上行囊出发了。这一次的出发成为他人生中最美的收获,以至虽然已50多岁,但是年年公益徒步成为他最重要也必不可少的活动。除了韩玉山,还有徐大宏、杜新鲁夫妇,李青远等始终为爱徒步、为爱付出的志愿者们。
今年9月13日的香格里拉徒步筹款活动,远居上海的70岁的徐大宏先生也如期而来。行走在迪庆州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峡谷间,巍峨的梅里雪山就在眼前,脚下咆哮奔腾的三江河水穿流而过,山间空气清新怡人,眼前苍翠的绿树让你恍若置身于一个天然的氧吧中,而与此相伴的是盘旋在山路间的公益徒步志愿者们沉重的呼吸与心跳声,高山反应让部分志愿者每晚难以入眠,每行一步都需要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力做支撑,这样的经历是大部分来自内地沿海地区志愿者从未尝试过的,缺氧时刻相随。
徐大宏和韩玉山一样,都是老面孔了。徐大宏与云南希望工程结缘于19年前的1995年,在云南捐款援建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学生,还曾带动他的外国客户和其他朋友也在云南援建了几所希望小学,因为希望工程与云南青基会的志愿者们结缘。
徐老说,这种做公益的方式是一种让人开心和快乐的方式,他第一次走独龙江时,真苦真累,可是见到了那些穷孩子,看到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所筹集的款项用在了孩子们身上,心里觉得甜得很!之后的几年,徐老都会带上自己的妻子一起徒步做公益,“能让人快乐又能让人付出爱心的事,为什么不坚持做呢?哈哈。”
“我来晚了。”“我来对了。”在10年间,每次公益徒步即将结束时,新加入的志愿者们都会不约而同发出这样的感慨。
此次香格里拉徒步,年龄最小的是一位叫张力雄的大四学生,本有志于去南京青奥会做志愿者,8月的一天,他在网上查相关内容。一不留神,云南青基会组织的香格里拉公益徒步的消息第一个跳了出来。打开一看,“能去旅游还能做公益,我就想不如试试这个吧。”小张这次最大的感受是:“来得太值了!”
“不管多忙,每年的9到10月,我都会留出时间关注云南青基会的公益徒步筹款活动,这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朋友都说我对公益徒步‘上瘾了’。”来自武汉的徒步志愿者谢静动情地说。
“感动,感恩,幸福。”昆明志愿者小娟每次活动结束都能感受到徒步公益的快乐,行走山间的感恩,这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几年,因为徒步,在云南建起了3所希望小学,其中1所投资30万元建于元阳县,两所在建水,一所投资40万元,已建成,另一所投资60万元仍在建设中。
帮助别人 救赎自己
云南青基会众多参与徒步公益的志愿者,都有个共同的想法:为慈善奔跑,为爱心暴走,为公益徒步,在徒步中挑战自我,也在帮助别人中得到救赎和净化。这种方式成为了他们人生中的一次修行。
2008年“徒步独龙江”,韩玉山和同伴们从贡山县出发,用3天时间徒步翻越高黎贡山,到达终点。他们去了当地的一所小学。他亲眼看到孩子们吃饭只是一碗白米饭,“加一点盐,用开水一泡就是一顿饭,没有任何下饭菜,校舍破旧。”此情此景,深深印在脑海中,做生意多年,在成人世界里的一切困惑扰攘,都无法搅乱他的心,但这次他却掉泪了。
“应该为那些贫困的孩子尽点微薄之力。”那年徒步,志愿者们募捐了近100万元,各自在回来后又四处奔走。正是有了那次徒步,社会各界认识了独龙江,姚明捐赠150万元在独龙江建起了姚基金希望小学。
韩玉山工作应酬多,饭局难免,“那次活动回去之后我在工作应酬上和同事明确声明,超过1000元钱的饭局我就不吃,我也一直在坚持。”也是从那次开始,他发现一个人的绵薄之力和众人拾柴的强大力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似乎一直在寻找这样一个组织,却这样地不期而遇了。从此不论多么繁忙,他都一定要挤出时间参与活动,这一来便是7年。
此后,韩玉山还带动自己的朋友们在云南许多地方做慈善。在保山捐建希望图书室,资助贫困学生。云南抗旱,他又在石林捐建了希望水窖。
杨洁是昆明人,自己开公司,也经常和朋友做一些公益。2009年,她在报纸上看到了招募志愿者徒步的消息。“也是觉得新奇,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
几乎和韩玉山一样的心态,但却再也离不开这个爱心团队。杨洁和志愿者们看到破旧的学校,贫困的孩子,还有面临死亡的先心病孩子,“就说不上来的心酸,想掉泪,想竭尽全力去为他们做点什么,哪怕一点点都行。”
在那样的环境和氛围里,虽然徒步已经消耗了不少体力,但是只要到了学校或者去家访,志愿者们就感到特别有力气、精神倍增。
“痛并快乐着,这是很真实的感受。而且,10年来,我们聚集了那么多‘铁杆粉丝’,真是让人感动。”蒋磊和志愿者们走过了7年的时间,他每次在活动之前都会和同事前来踩点,安排好一切服务和徒步事宜,然后又亲自带着志愿者们到每个学校和家庭去徒步去慰问。在这次香格里拉之行最后分享会上,他掉泪了,许多携手走过几年或者第一次来参加徒步活动的朋友们都哭得稀里哗啦,在分享会的全过程中,听到的最多的字眼是:“感动,感恩。”
虽然开着大公司,但韩玉山在生活中学会了节俭,同时他还时时把这样的美德传给周围的朋友,给他们讲山里孩子的故事。
“每当读到孩子们从大山里寄出的信件,看着稚拙却满怀感恩的词句,我的心都澎湃着,有了更强烈的责任感。”韩玉山说,其实他只是为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灌溉了一点雨露,给先心病的孩子们一份生的希望,可他们却告诉了他生存着的意义和价值,让他在每一次徒步行走中更清楚地知道,“在行走的公益中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遇到了更多和我一样敬畏生命的人!所以说,我真的很感谢云南青基会,感谢爱心公益徒步,感谢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感谢亲密相伴的队友们,是你们成就了爱,让我懂得了爱的意义!”
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玛尼堆板垒成的祭坛——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杨洁在香格里拉徒步过程中也能经常看到,她也听路过的藏民说,最开始是因为路上石头很多,担心过路的人会绊倒,于是每个人在遇到时就会把石头放在路边,堆在一起,就成了玛尼堆。
“我们能不能理解为我们在徒步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爱心也像这些石头一样,一块块堆积起来,在帮助别人同时,这些‘神堆’也在护佑我们,让我们懂得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公益徒步筹款的意义
徒步公益的一些志愿者坦言,他们一直都想做公益,但是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或者并不信任公益。但是,一年年过去,许多人从尝试到投入到痴迷,并带着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参与到了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中来。他们认为:“徒步做公益绝对不是做秀,而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2008年,韩玉山去独龙江。2012年,韩玉山又带着妻子一起去,之后,只要是身体状况没有问题,老太太每年都要跟着他来。“儿子不理解我们这种疯狂的举动,觉得奇怪,怎么就上了瘾了?”
儿子之后随着老俩口来了一次,一下子也理解了,每年,只要老俩口要启程,儿子都会安慰他们“放心去,家这边我会照顾着”。
韩玉山的朋友谢静响应了他的召唤,也在2009年加入了云南青基会徒步公益的行列,并年年都来。她觉得自己也是上瘾了,“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每年不管怎么忙碌奔波,我都会腾出时间给青基会组织的公益徒步活动,生命不止,爱心不断。”
韩玉山和谢静是清华总裁班E11级的同班同学。他们这个班每年都有一次同学聚会。2012年有人提议能不能做些更有意义的事。韩玉山和谢静便把自己徒步做公益的事告诉了同学们,2013年,通过云南青基会组织了“徒步普者黑·走进世外桃源”公益筹款活动。这次活动,就为先心病患儿捐款22万元。
杨洁也一样,她去了1年后,拉了自己的朋友一起去参加,自己的丈夫现在也年年都会跟她一起来,而朋友们也很给力。捐助了一所希望小学,还资助着30多个孩子。
10年公益徒步筹款,取得了3700万元的筹款额,这是一个不小的辉煌,也是志愿者们爱心的体现。
徒步公益是从香港苗圃行动借鉴而来,但并不是全盘复制。10年来,云南青基会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徒步公益模式。在香港,人人公益早已成为了许多人的习惯和自觉行动。而内地志愿者还在培育阶段,但他们已经走在很多人前面。
虽然如此,蒋磊仍然觉得,在筹款金额上,尽管结果很好,但是却也存在困惑。这就是筹款和捐款方式的差异,香港志愿者向周围人筹集善款,内地志愿者往往是个人捐款。
在近几年青基会徒步志愿者构成中,因为徒步时间的限制,工薪志愿者相对少,更多的是自由职业者,其中多以自己开公司为主。2008年,每人的筹款额度为600元,从2010年起每人的筹款额为2000元。“可能觉得这点钱自己也可以出,也不好意思向别人开口,干脆就自己出了。”
其实,蒋磊说,他们更期望这2000元的善款,是由10个或20个人的爱心汇集的,而这样更利于宣传。
杨洁参加青基会的徒步公益有6年了,她也曾经尝试告诉朋友们如何筹款,“但是最后还是放弃了。”杨洁觉得,可能是人们心理上的接受问题,再有就是一个信任度的问题。"
此后,杨洁改变了方式,她邀请朋友和她一起来徒步,眼见为实,一个传一个,爱心就传递出去了。但是,不管怎样,还是个人一次性捐款占多数。
当然,也有例外。志愿者周纯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买来气球,把它们扎成各种造型,拿到学校门口去卖,而这些卖气球的钱便成了徒步筹款的爱心款。
在这10年的徒步公益的工作中,或许筹款方式成为一个小小的遗憾,当然“可能内地志愿者没有筹到款,或者筹到很少,但他在向周围人宣传的同时,也在传播公益理念”,正如蒋磊所想的,但他也相信,无论是一个人或100个人的爱心,都是无价的。
10年,他(她)或他(她)们,千里或百里之外,来到云南,如同每年冬天返回翠湖的海鸥一样,携着一颗颗滚烫的爱心,信奉财富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走遍云南的每一座山,每一方热土,探幽溪涧,寻访贫弱,与“爱心徒步”结下不解之缘。
这一路,也许很苦很累,但许多年后回首,每一个志愿者都会告诉你:这世界,我没有白白走过。
而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努力,许多孩子的明天变得更温暖、更美好。
记者邓建华 云南省青基会供图 责编高小进 图编高伟 美编潘彬琼
【春城晚报·深度周刊/主编温星邓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