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师一校”的刺痛与感动(“记者眼”专栏)

(2014-10-12 10:01:43)
标签:

春城晚报

深度周刊

主编温星

记者眼专栏

一师一校

分类: 【嬉笑怒骂】

“一师一校”的刺痛与感动
记者眼 温星

 

    这是一桩听来的事儿:某某在临沧一山区小学教书,因为父母老迈多病,便想调回城区方便照顾,“找人”找了几年,也没办成。教育局的一个熟人劝他还是继续熬着吧,因为山区基层的教育和医疗人才别人匮乏,按政策要求,一律不得轻易往外面调。
    政策当然是好的,若能严格执行,那就更好了。但这位眼睁睁看着许多同事都已调走,他所在的学校几乎快要沦为“一师一校”了。
    要说这位想办调动的理由,固然是“自私”的,但也是人之常情,完全能摆得上台面。不管他是想走而不能才被迫留下,还是自觉自愿地选择留守,这样的教师都值得尊敬,因为他们客观上都是在为我国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奉献。
    “不愿去”、“留不住”,这便是贫困落后地区学校所面临的最大的师资难题。于是乎,便出现了“一师一校”这一无奈的现象,在相对偏远、也相对落后的云南,这现象尤其严重,四川、贵州及海南等省份也曾有过此类报道,我们刚刚深度关注的保山山区教师张有国和“他的学校”,便是一个典型。
    早在2010年初,时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透露云南当时还有“一师一校”学校及教学点达8870个,其中还有些属“一师一校一生”,不但教育质量上不去,还造成教育资源配置的浪费。云南将争取在2012年以前,全部撤销“一师一校”。
    然而,至今,包括晚报在内的云南媒体上均还有关于“一师一校”的报道,来刺痛人们的眼球,同时赢得许多人的感动。
    我之所以将“刺痛”放在“感动”前面,因为这个现象首先给我们的感受是痛、也必须是痛。敢问,教育部门所称的“造成教育资源配置的浪费”究竟浪费在了哪里?国家和地方对于山区及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究竟是配置太多,还是根本就不够重视、管控失衡、配置不利?   
    刺痛与拷问之后,我们当然深深感动于张有国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在山区坚守的最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但我们真不希望经常有这样的感动出现,因为张有国们越多,便越刺痛我们的眼球和心灵,也越印证我们教育的落后与缺陷。 

 相关报道详见9月26日深度人物

【春城晚报·深度周刊/主编温星邓建华】

 

“书剑温星”为您立体呈现一个真实的七彩云南。欢迎关注,欢迎交流。
在微信中搜索“shujianwenxing”即可免费订阅,或扫描以下二维码。

“一师一校”的刺痛与感动(“记者眼”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