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温星入滇记
温星入滇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246
  • 关注人气:16,9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甘家寨:在眼泪和希望中坚守

(2014-08-28 12:57:08)
标签:

春城晚报

深度周刊

主编温星

鲁甸地震

地震反思

分类: 【深度报道】
甘家寨:在眼泪和希望中坚守甘家寨在眼泪和希望中坚守

2014年8月28日春城晚报·深度周刊·记者邓建华

 

   

   甘家寨,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上百个村寨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它倚山而建,30余户村民世居于此,家家种蔬菜、玉米、花椒和核桃,大部分年轻人在城里打工,孩子和老人守着村子,门前一条小河奔流而过。

   村民们原本以为,生活就如此这般地过。没料到地震降临,世居的小小村寨,从此在眼前消失,同时失去的,还有54个生命。

   村民们陆陆续续来寻找记忆中的家,祭奠亲人。泪眼中,他们一次次咀嚼家的味道,回忆着亲人的点滴。

   震后半个月,活者的甘家寨人都宁愿时光倒流,永远定格在地震发生前:花椒村依旧,孩子们的笑颜依旧,他们仍如往常一样,平凡度日,年复一年。

   只是一切都不能再回到从前。安置点如今成了他们的家。他们开始打理自己的生活:领政府发放的救助金和生活物资,组织人力寻找还活着的花椒树摘花椒,洗头、收拾东西、做饭、打乒乓球、听歌、看书。

   “活着的人好好活着,是对逝去的人最好的纪念。”

 

关注更多云南奇闻、秘闻、趣闻,欢迎免费订阅我的微信公号,

点击最上方“书剑温星”,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即可。

甘家寨:在眼泪和希望中坚守
危险也要回家

   如果再回到从前,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啊。所有村民在地震后,心境大抵如此。


   8月23日,甘家寨社小寨安置点。清晨的阳光照在了一排排淡蓝色的帐篷上,一个小男孩在帐篷旁滑滑板,有点笨拙,他不厌其烦来回在水泥路上停停走走。


   4排帐篷安置在这个近300平米的空地上,3条排水沟渠穿插其间。走进去,每间帐篷里都很安静,或者没有人。村民们刚刚从另一个安置点搬到这里,还没有全部安顿好,有的还在外面搬着自己的东西。


   第2个帐篷内,张元山和邹家荣正趴在一张小木桌上整理村民的救助金发放清单。


   张元山是甘家寨社的村民小组长,从地震到现在,他几乎没有好好休息过,统计户数和人数,与政府联络派发救助金和物资,组织召开村党小组会议。


   这些年来,作为村小组长,张元山做得最多的也是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每年对全村的户数和人数进行统计和核实,从而为村民办理养老保险、新农合等。每年,在他的印象中,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唯一改变的是年轻人少了,他们都出外打工去了,留在村中的孩子和老人多了。


   但这一切,并不影响这个村庄的生机。


   每逢花椒收获季节,出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帮家人摘花椒,整个山头会时不时传出欢声笑语。到了过年,这个群山中的小村和其他山村一样,年轻人就如候鸟一般回自己的老家,准备年饭,互串亲戚,拉家常,讲故事,热闹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山寨的每个角落。


   2014年8月3日下午,天晴得很好。像往常一样,甘家寨的大人们都到附近的山上摘花椒了,更多的孩子和老人留在了家中,谁也没有料到地震袭来。


   当时,在巧家打工的张元山和村民邹家荣正好在回家的路上。


   知道地震后,张元山开始给妻子打电话。在不停地拨打中,妻子的电话通了。妻子叫他不要赶过来了,现场还很危险。


   邹家荣则和兄弟在天生桥打工。他急着赶回甘家寨。“我已经听说寨子出事了,但是我要看看到底成什么样子了。”他选择绕路回家。不在村子里的甘家寨人都和邹家荣一样,哪怕再危险,也要排除万难抵达家中。 甘家寨:在眼泪和希望中坚守  废墟之上的孩子们,依然笑得很灿烂。

 

 根在甘家寨

    这里的人都知道,自己的家在甘家寨子,在外无论怎样辛苦奔波,最后还是要回到自己祖辈世居的地方,终老。


   张元山是村小组长,在忙完村中事务的同时,也选择了在外打工。


   1996年,张元山在村子里盖起了一间砖房,他有3个孩子,两女一男,妻儿老小住在这里,温馨幸福。2007年,张元山决定再在一层楼的基础上加盖一层楼,他全部翻新了原来的老屋,重新贴了瓷砖,盖起了第二层楼。


   和张元山一样,甘家寨社的村民们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他们把从外面打工赚回来的钱都花在了盖房子上。地震前,甘家寨社除了5户人家是土坯房外,其余户都建起了砖房。


   张元山和甘家寨许多村民从小就在这个地方生活。张元山也说不清自己的祖先们在这里居住了多少年了,“也有两三百年了吧。”他一直认为,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是一个特别美丽的地方,他和许多村民一样的想法,即使自己长年在外面打工赚钱,最终也是要在家乡修上一幢像样的房子,颐养天年。


   据史料记载,龙头山古称朱提山,在山中有一个地方叫乐马场,以产银著称,人们都叫它朱提银。朱提银在汉代被发现,在清乾嘉之际繁盛,名扬全国。


   张元山记得老辈人说,他们的祖先最早都生活在“八方云集,容聚十万余人”的乐马场,在富足后决定另辟山头,于是便搬迁到了如今甘家寨所在的地方。


   百年以来,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甘家寨人一直管自己的村子叫寨子社。之所以后来叫甘家寨社,据村民们说,当时在修建村子附近的二级电站时,有很多外来的民工来到这里,经常到寨子社一个姓甘的人家吃饭,民工们都管寨子社所在的地方叫甘家寨。此后,寨子社就更名为甘家寨社。


   在这个依山势而建的寨子里,30余户村民居住于此。山,是乌蒙群山深处的莽莽大山,连绵起伏,时而平缓,时而奇险,当地人都叫它照壁山;谷底,一条叫作沙坝河的江水奔腾而下,时而轻慢,时而咆哮。沿江公路一头通往鲁甸县城,一头通往巧家县。村民们在村里种上了花椒树、樱桃树、核桃树,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处处都是丰收的景象。


   在村民们的眼里,村子依山傍河、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位置可谓得天独厚。


   因为离村十多里的红石岩开发成了旅游点,村里还常有一些探幽的游客来到这里。村民们在村里还开起了小旅馆。村民邹锦兰就在家旁边盖起了两层楼的楼房,其中40多间做旅馆招揽客人。旅馆就建在村边,一开就是10年,下面是日夜流淌的沙坝河。


   永远的怀念

   甘家寨村虽然不存在了,但是在邹家荣以及更多村民的心里,“寨子社”永远都在,他们会时常回来看看。


   震后的半个月,我们和张元山、邹家荣等村民一起来到了他们心中永远的家。从小寨安置点到位于红石岩堰塞湖的甘家寨,20公里的路并不远,但是,地震塌方和大面积的滑坡却让这条路行走起来非常危险和艰难。


   在这里布防的公路局的工作人员仍然日夜守候。下雨天,仍然会有石头从山上飞滚而下,即使是晴天,也不时会有落石和松土落在已经因地震而变得非常狭窄的路上。公路因为地震,一边是石头和泥土,一边则是断崖,下面是浑浊的江水,咆哮一般流过。


   震后第三天,在外打工的张元山第一次回到甘家寨,他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哪里还找得到家的一丝痕迹?


   8月5日,甘家寨20多名青壮年与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民间组织蓝天救援队一起,开始搜寻亲人。


   “我们在那里和官兵们呆了3天,我们告诉他们记忆中的哪家在哪里,他们就想办法挖。”村民邹家荣说,那3天他觉得过了3年,时不时还有余震发生,每次余震一来,大家赶紧跑,之后回来接着挖。


   8月7日,一台重型的挖掘机尝试挖掘,挖了大约三四米深,发现只是山上滚下来的浮土和石块,但是官兵们依然还在挖掘。有的战士挖地虚脱,边干活边补充盐水,有的战士累得倒在了现场。


   村民们和官兵、救援队员冒着余震、烈日、暴雨挖了3天,找到10具遗体,许多村民仍然希望找到自己的亲人。


   张元山,这个40多岁的中年人,在地震后,出奇的冷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情此景,张元山看到眼里,他也一样,自己9个亲人也没有找到。但是不能再这样挖下去了,“不能为了死人再伤着活人。”


   震后第六天,村民们集体作出一个决定——放弃搜寻。


   张元山和党员们带着村民们撤出了自己被埋的家,他们一边安慰村民,一边和他们陆续回到了位于县城人工湖的灾民安置点。


   这次灾难,甘家寨社原在册人数272人,被埋及失踪的人数54人,其中老人和孩子居多,被埋的16岁以下的孩子约有28人。


   “我们村里每天都会有人去看看,他们去找剩下的花椒树,也去看看那边的亲人。”即使再危险,邹家荣也不怕,中午,他便骑着摩托车一路向家的方向驶去。他的兄弟邹家贵则和他一样,开着一辆破旧的小货车去了,他是去找他家在地震中受伤的狗。


   “我们的村子真的很美,青山绿水,前面就是天生桥和红石岩旅游点,我们这里还经常有人来旅游。”邹家荣说,“原来我们村的电杆就在那里,看,那里,以前是一个非常大的院坝,娃娃们经常放学后就在那里玩耍。村子上面是一排排的梯田,有200多亩。”指着远处的山峦,采着脚下的泥土,邹家荣回忆着以前宽敞的院坝、停车场、花椒树、田地。


   陆陆续续,有许多村民来到了这里。他们是村里组织来摘花椒的,“活着总得吃饭,花椒是我们的钱袋子,我们要把剩下的找回来。”他们也想来看看自己的亲人。


   邹国荣每隔两天都会来这里坐坐,在昆明打工的他得知家乡地震时,匆匆赶回。回来时,却没能来得及看上自己的亲人一眼。“我一直想,能不能找点他们的衣物,哪怕一样东西,我给他们做个衣冠冢,将来也有个祭奠的地方。”


   地震已经过去20天,心情平复了,但他会坐在小土坡上,点上一支烟插在地上,再给自己点上一支烟,深深吸上一口。他觉得,这是为了怀念,还为了将来。他准备在安置点住一段时间就回到昆明继续打工。


   坚强活下去

   “生活还要继续,为了那么多死去的人,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好地活下去?”


   杨候艳没有找到自己的丈夫和儿女,8月4日凌晨,她赶回家,她的丈夫和3个儿子被埋在了土石方下。接连几天,几位志愿者每天都到帐篷陪伴她,她才觉得有了少许的安慰。8月23日这天,她刚刚搬到帐篷,开始收拾东西,一早起来便把10多天没有洗的衣服洗了,晾晒在帐篷外。


   和她聊天时,她一直在说,不停地说。


   上个月,3个孩子还在吃饭时谈起了自己的梦想。大女儿说:“我的梦想是当老师,像我们学校的老师一样教村里的人。”“妈妈身体不好,我就想当个医生,给妈妈治病。”10岁的儿子说。“我想当警察。”8岁的儿子说。


   “娃娃们的理想我虽然不能实现,但是我为了他们也要活下去。”在她的泪眼中,闪过的是一丝坚强。


   邹家贵并没有找到自己的狗,受伤的狗不愿意离开老家甘家寨,邹家贵会隔几天过来,放一点吃的,让这只受伤的狗能够像他和他的村民一样坚强地活下去。


   也许,这是自己能够有勇气生活下去,更是为了告慰死去的人。


   张元山这天在发完村民们的救助金后,开始登记目前甘家寨在册的村民的名字和户数。“每一户5个人及其以上安两个帐篷,锅碗瓢盆都有。”


   “我们活着的人还要好好地为我们死去的亲人活着。”张元山每天都在帐篷中为村民们操心着物资分发,听取村民们的想法,有时候,为了分发物资的事,村民们也会发几句牢骚,但他很有耐心。


   如今,甘家寨的村民们大部分都安置在了小寨镇灾民安置点。每个帐篷里都有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简易小柜子,一户一个电饭煲,电磁炉、炒锅、行李箱、碗筷、油盐酱醋、撮箕扫把一应俱全。


   还没有到吃中饭的时间,陆续有女人们从帐篷出来,她们来到了厨房做饭。“可以吃大锅饭,也可以吃小灶,这些菜都是政府给我们的。”只见厨房内大白菜、玉米、土豆和肉一溜排开,油、盐、酱、醋则放在灶台上。


   “活下来的人有饭吃,有水喝,有政府照顾,这是天灾,我们不怨谁,活着就好!”村民林明翠正在厨房里忙活,她的4个孩子中大女儿逃了出来,而另外3个儿子被埋在了废墟中,她相信3个儿子一定会在地下看着自己的妈妈好好地活下去。


   中午时分,村民们聚拢在一个帐篷里吃起了饭:回锅肉、炒洋芋片、煮白菜,就像一个大家庭,温暖。


   在帐篷的另一边,一字排开的是图书室、文体用品服务站,里面都是孩子们在看图画书,有的孩子在向工作人员借球拍。小小(化名)是林明翠13岁的大女儿,她在地震中逃了出来,亲眼看到了弟弟们被埋。刚开始,她几乎不说话。这天,她似乎好了许多,正在图书室给比她小的孩子讲故事。


   进进出出还有好几位志愿者,他们是来为这个村寨里的人抚平内心的创伤。


   在帐篷一角的乒乓桌前,活跃着一群孩子,他们你来我往,高兴地在打着球。而那个玩滑板的小朋友,正高兴地催促着身后的小伙伴推他前进。我们后来知道他叫继栋,在这次地震中,他和姐姐、哥哥都失去了双亲。


   “我多么想和你见一面,看看你最近改变,不再去说从前,只是寒暄,对你说一句,好久不见……”离开时,我们听见一个帐篷里传出了陈奕迅唱的这首歌,除了伤怀还有更多的感动。
甘家寨:在眼泪和希望中坚守特派记者邓建华 摄影报道 责编 高小进

【春城晚报·深度周刊/主编 黄娅黎 温星邓建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