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6个电话打不来死者家属”的荒诞与警示

(2013-07-03 11:38:02)
标签:

杂谈

分类: 【嬉笑怒骂】

“56个电话打不来死者家属”的荒诞与警示
2013年7月3日春城晚报·春城时评

 

    这是一则让人百味杂陈的新闻:武汉男青年池某玩水时溺水失踪,在尸体被打捞上来后,其同学肖某与池某的父亲及其亲属联系,打了56个电话,可对方就是不相信。甚至在肖某说出了池某的老家及出生年月日及上大学的详细情况之后,对方依然不相信,认为他是骗子。(《武汉晚报》7月2日)

    虽然人人都知道这个社会的信任度在下降,但究竟下降到什么程度,并没有人可以下一个准确的判断。新闻中所呈现出“56个电话打不来死者家属”的事实,像是一个巨大的隐喻,隐喻着在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信任”这种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最基本要素,已然成了极其稀缺的奢侈品。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更像一个测量社会温度的体温计,它的结果显示,某些时候,我们这个社会的信任值已经接近于“零度”。
    或许更应该正视,尽管“56个电话打不来死者家属”略显夸张,但我们很多人都不难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这个新技术日益发达的时代,人际交往的方式和途径空前丰富,但与此同时,我们对于接收到的陌生信息的真实性,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警惕和审慎。QQ好友发来借钱信息,我们几乎会不假思索地认为QQ号被盗了;手机中传来某项问卷调查,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鉴定为“套取个人信息”。尽管我们得承认,这其中不少是虚假信息,但也有真实信息,然而矫枉过正则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最好的自我保护。
    “56个电话打不来死者家属”,从情节上看,当然足够荒诞。从常理分析,在接到亲人溺亡的消息后,作为家属即便不相信或者不能接受,但面对如此重大的事情,到现场鉴别一下也是必要的。死者家属集体性地选择不信任,只能说明一点,在他们看来,所有陌生人打来的电话都是骗局。
    这种高度怀疑的心态,其实非常具有普遍性,这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我们正在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以前靠人情来维系的社会关系变成靠各种各样的契约来维系。然而由于转型尚未成功,以及自身素质等原因,我们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认知上的断裂:一方面,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人情社会,但却不得不置身于新的社会形态;另一方面,我们的法律和制度也没有建立起健全而完善的社会诚信评价机制。这两方面的原因直接导致社会运行的高风险性。同时也正如有专家所分析的:由于社会信任度下降,造成处于焦虑心态下的人们辨别能力也在下降。于是,“不和陌生人说话”,乃至不接受陌生人的帮助,成为一种社会常态,甚至是很多人的处世哲学。
    不容忽视的是,对于诈骗等犯罪行为的打击不力、犯罪成本过低,也是造成公众草木皆兵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夸张地说,现在的电话诈骗、手机诈骗几乎是无孔不入、无所不能,日益呈现出规模化、集团化作案的特点。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公民隐私信息保护不健全所造成的。买个房、办个证,很快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电话打进来。然而与犯罪手段层出不穷相比,相关部门的应对却未显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打击力度和手段明显滞后。
    “56个电话打不来死者家属”是一个警示。人人都有安全感,是社会信任的前提,充满互信的社会运行成本是最低的;反之,缺乏互信的社会不仅运行成本高,而且是高风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未必所有人都是信任缺失的制造者,但人人都是信任缺失的受害者。 
     □ 吴龙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