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胡乐书评:善哉,温君

(2010-02-07 00:49:04)
标签:

刘胡乐

温星

高原雄鹰

书评

杂谈

分类: 【众议温星】

 

善哉,温君

文:刘胡乐/摘自温星著《高原雄鹰》

 

  本世纪初始,滇中出现了一张涅槃重生的报纸——《生活新报》,此报带来了一些新的、滇省少有的办报气息;一曰:快,任何市井轶事、政府动作,它总是最快捷地展现在市民眼前;二曰:硬,它总是强硬地,点名道姓地,批评一些人和事。当然新报人为此也吃了不少的苦头,诸如威胁恐吓、官司诉讼;但它总是屡败屡行,坚持其作派,仍然不失其风范。

 

  我曾被其邀做法律顾问。上任之初,便急忙支招外攻内防,召开多次讲座,紧急培训采编人员,使他们在仗义直言中,注意取证和证据保存。防止他们所支持的苦主关键时候逃之夭夭、不为报纸作证,使报纸一败涂地。

 

  几经周折,《生活新报》成熟了,它成为了我每天诸多报纸中最先阅读的一份。我曾认识它其中多名记者、编者,小辫子温星君就是我从讨厌到相知、到文友的一位。

 

  记不准何时,昆明各法院无孔不入地出现了一位小辫子记者,戴眼镜、挎大包,大案小案全有他的身影。我曾见过,办案者、法警对他的质问、指责、不屑一顾,当事人对他喷嗓、挥舞拳头。我最为讨厌的是,他不论你忙与不忙中,在法庭审理的任何间歇,向你问这问那,索要相关资料数据,还必须立马提供。对该业者,我素以圣人敬而远之的原则,尽量躲避。而此君嗅觉敏锐,闻觉超然,每每我电话中称不在出差的同时,其即刻出现在我身边,使我无地自容,乖乖就范——此乃《生活新报》记者温星也。

 

  国人乃至余等所谓文化人,甚至大小官员,对记者的不屑及对媒体的不解,源于我们对媒体监督的胆怯。何必如此,躲记者,避媒体,何以面对惨淡的人生?何以面对形形色色的真实人生?

 

  当今媒体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每每都有记者被拳脚相加、或被砸照相机、摄像机的新闻,更有甚者,连京城的记者也安全不保,今天这个被抓,明天那个被拘……结果总听到肇事者要被严肃处理、要被追究法律责任。但其法律依据又是什么?无法可依啊!媒体人温君等人也真是不易,他们站在风口,站在浪尖,是为何?工资?稿酬?正义?公平?

 

  温君勤奋而坚韧,使我像所有人一样慢慢改变了对他的成见,开始喜欢上这位死缠烂打、不拿下你就誓不甘休的年轻记者。

 

  昆明市中级法院有位领导这样评价:小辫子是你的特点,千万不要铰了,否则,我们认不出你来。这位领导或许和我一样,对此小辫子,从憎恶到友善,再到欣赏,再到信任……

 

  温君之文,不如其姓——温柔、温和、温开水,他总是在第一时间把法庭审理的消息公诸于众。得益者喜笑颜开,拿报纸作证据,向法庭举证;被贬者则咬牙切齿,冲到报社兴师问罪。首当其充的肯定是温君,开始报社和温君还有些惊诧,久而久之习惯了,表面敷衍几下,根本不当回事。

 

  曾有众痛者来找我,希望我能发檄文讨之,或法庭诉之。我总语重心长地劝告:记者乃皮球也,你越拍它,越跳得高,反正当天是新闻,第二天就是旧闻了。此法果然奏效,众多苦主就此泻了火气。我用此招,不知为该报及温君做了多少排忧解难的、做好事不留名的贡献,根本不用说有什么酬劳。

 

  温君是严肃的,温君是认真的。以前报中每天读温君的文章,多为法庭审判刑事、民事之类的信息,近来读其人物专访,大为震惊,其文字功底及专业介入能力让人赞叹,如女作家海男一文就令我刮目相看,他发现了人最善良、最美好、最有才华的一面。

 

  随之此君写性大发,继而又有本书中普翔、徐剑、邱钟惠、袁氏父子等一批人物专访出台。其中,前辈袁伯伯晓岑、钟惠邱老师,是我最崇敬的忘年交与邻居;同辈,大头哥哥袁熙坤、板桥小弟徐剑、高尔夫李勃、侨领普翔等,乃我手足之情也。每人每事,历历在目,栩栩如生。前人曾言:滇无人才,可经滇外之人温君的发掘,滇中精英众星林立,载入史册矣!土生土长于滇的我,大为愧疚,滇人才,竟被滇外人发现而弘扬。

 

  然而,当今新时代,无论滇人、川人、黔人……所有人,均在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各显其能,何必去计较何籍何界何处之人?归根到底,均为中国人!国中、滇中滚滚英雄何止斯文、斯书?这些不过是千千万万根民族脊梁的代表而已!

 

  温君是温柔而善良的,我曾得知,单身的温君,曾劳累病倒在寓所,高烧几天无人知晓,最后得苍天不灭,竟然活了下来,还活得如此精彩。我曾得知:有被披露者以金钱收买,让其收回稿子,不要曝光;也有受益者以金钱报谢其仗义直言。然而,经济并不富裕、正在消费高峰年龄的温君却嗤之以鼻,婉言谢绝。我常思之:中国文人最大的本钱就是某伟人说的:厕所里的鹅卵石,又臭又硬。而如今时下,中国文人变得香了,变得软了,变得滑了;臭的、硬的越来越稀罕了,可又臭又硬毕竟是中国文人的一种风骨,千万不能失去啊!

 

  面对《高原雄鹰》——温君的大作,我辗转反侧,费尽心机,难以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思前想后,拖沓数月,终究憋出一句发自肺腑的话语——善哉,温君!

 

  (作者刘胡乐,云南刘胡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曾被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肖晓林誉为中国九君子大律师之一,云南司法道德研究所副所长、云南师范大学刘胡乐法学院名誉院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