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屠粉们故意忽略的细节看屠夫其人(上)
采访屠夫,必然会陷入以屠夫为核心和主导的一场网络上的舆论旋涡——这点,我一早就有清楚的认识。
给屠夫打第一个电话时,他明显流露出不信任,同时还善意(我宁愿理解为是一种善意)地提醒,说采访他,我肯定会面临很大的压力。我很不以为然:说我是记者温星,也是参与“躲猫猫”调查、并常写文章猛烈批评政府部门的网民温星,我有啥好怕的(大意如此)。
6月25日下午,屠夫如约来到报社。专访开始前,我首先对他为邓玉娇和昆明“处女卖淫案”受害人所做的努力表达了敬意——请注意,这里有个话外之音,即我表达敬意的前提,是他拿着网民捐款折腾来折腾去所做的事情,都是在为两案的受害人而努力。
约一小时的专访结束后,意想中的这个美好的前提,有点摇摇欲坠的感觉。
只要认真听过采访录音(http://bbs.shxb.net/thread-39734-1-1.html),认真读过近万字的采访整理文本(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be8570100eh84.html),同时具备基本的分析和常识判断能力,应该都能明白我如此判断的含义。
但现在我不得不承认,我显然是低估了“不明真相的”网民——或者说,就是屠粉们——忽悠和颠倒黑白的能力了。
屠夫在和我对话中,貌似直率、坦诚,实则圆滑地回避了许多问题,即便如此还是暴露出了许多破绽,许多地方无法自圆其说,许多地方无法不让人生疑。在这种基本情况之下,为何绝大部分跟帖的声音依然力挺屠夫,而对我这个采访的记者进行猛烈的批评甚至漫骂?
屠夫在昆明这几天的表现和作为,已经有多位清醒、理性的网民做过点评,不再多说。我仅就对屠夫对话时聊到的几个细节和他的几条“语录”做简单分析,从中,屠夫的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就昭然若揭了——这些内容,明明就在采访录音和采访文本中,但因为对屠夫不利,就决然毅然地被无比忠诚的屠粉们故意“忽略不计”了。
第一、在王家桥派出所,屠夫找到“处女卖淫案始作俑者”聂所长“调查”时,屠夫形容双方“亲切交谈”,而且,夸对方“很儒雅”。随后,他又到了普吉派出所,和张所长交谈中,“分局长”来了,他说受到了“接见”,“倍感荣幸”。
第二、当天,屠夫没能找到他想“调查”的处女案的“总导演”、昆明市公安局副局长王宇,便在公安留了张纸条。他称希望与王沟通,目的是“为了消除网民对警方的误解和质疑”。
以上两点形成的疑问是:屠夫,面对你此前曾多次在网络上大肆批判的昆明警方,你的锋芒何在?甚至,你的气节何在?你去找这三个公安人员,难道就是为了结识新朋友,难道就是为了帮警方引导和平息舆论?
屠夫解释:这是“策略”。如此作谄媚状,如此卑躬屈膝,如此奴态尽显,这叫哪门子的“策略”?
所谓策略,应该运用在你见到对方之前,因为如果不这样,对方很可能赏你一个空城计,或直接“躲猫猫”,让你白跑。但在你要调查、质疑的对象已经出现在你面前时,你就绝不该还那么温柔无比和蔼可亲地上前请安,还故作“亲切”状,拼命表达你的“荣幸”。都软体动物了,你自称代表的那么多网民的义愤还能发吗,那么多网民的质疑还敢提吗?
关于这方面,有个现成的教材,屠夫你应该学习一下——你念书只念到初中二年级,是必须多自学一些知识的——那就是,我上月在孟连采访“校园施虐案”时,对副县长玉咏做的专访(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be8570100e9fl.html)。如何软硬兼施地把这个曾成功“回避”过许多记者的“权力黑手”逼出来,逼到我面前来,这才叫“策略”。但既已面对面,就必须尖锐地提出质疑和追问,必须让对方流汗、下不了台,必须让对方怕你。
屠夫和屠粉们你们想想:如果采访完玉咏,我却说和她交谈很“亲切”,夸她很“儒雅”或者“有气质”,还说她终于出来接受了我的采访,“倍感荣幸”,你们能够容忍?
被屠粉们故意“忽略不计”的第三点细节……
(唉,写着都痛心。这就是被我一开始所看好的屠夫,这就是“不明真相”或故意昧着良心装作看不到真相的屠粉们!?明天接着写!真希望屠夫及屠粉们的作为不再有值得我再来质疑和批判的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