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屠粉们故意忽略的细节看屠夫其人(下)
强调一点:对于屠夫,我从未说过该彻底否决或是彻底的批判。必须承认,为邓玉娇案和昆明处女卖淫案的推动(尤其是对前者的推动),他还是有一定贡献的,至少,其所喊出的口号和所标榜的精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正因为这样,一开始我才向他表达过一点敬意,前天晚上,还打电话给他,说想略尽东道之谊,请他吃顿饭——不过,据说当时他已经飞到北京了,为了继续为“处女案”受害者维权,而专程飞到北京去了。
那么,为何我还要给屠夫做这个现在备受质疑的、被不少人认为“咄咄逼人”(这点我承认,主要由于我并不只是记者身份,同时也是网民)的专访呢?我想做的,只是尽可能将笼罩在屠夫及其行为头上的迷雾驱散,让他的真实意图袒露在公众面前,告诉公众一个真实的屠夫。
这样做的初衷则在于:“网络调查”或曰由网民主导的“民间调查”行为,已经成为了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但其中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捐款的使用和管理、网民的能力、权限,等等)。而屠夫作为当前最火的网络调查群体的一个代表人物,透过其言行,可以折射并反思这些问题。
接着昨晚写的《从屠粉们故意忽略的细节看屠夫其人(上)》(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be8570100ehhf.html),继续说被屠粉们故意“忽略不计”的第三点细节,那就是屠夫在与我对话时冒出的两句“粗口”。
在讲自己“做公益事情”的处境时,屠夫说:“(我)做了好事,贴了钱,还被人说。他妈的,我卖命干什么!”在接电话安排相关人员吃饭时,叮嘱对方“找个便宜点的,不要什么大酒楼”,并骂了一句“他妈的,免得我破产了啊。”
当然,任何人都可能有些自己的口头禅,诙谐的、好玩的或不雅的,乃至很黄很暴力的,这与所谓的修养啊文化啊什么的并无必然关联。若屠夫只是单纯地多冒几次“他妈的”,反倒更能显出这样一个“草根英雄”、“网络英雄”的率真与可爱。而屠夫在为被害人奔走中的尴尬和艰难公众都是可以想像的——确实难,毕竟是个人出面和政府部门“作对”,怎么可能不难?
但是,结合当时和我对话的语境,这两句“粗口”透露出来的信息却耐人寻味。屠夫的所作所为难道是在“卖命”吗?如果是,那么究竟是为谁“卖命”?再结合不断有人质疑到的是否有一个神秘组织或力量在背后支持屠夫,这句关于“卖命”的抱怨,恐怕就很难说仅仅只是随口冒出的口头禅了。
“他妈的,免得我破产了啊”,这句所流露出来的,则是屠夫内心深处把网民捐款看作是自己财产的心态,否则,捐款用完时,怎么能说是他个人“破产”了呢?当然,由于捐款实际上都是屠夫在支配,这个说法也可以解释得过去,或许他仅仅只是担心捐款用完了,其“公益事业”就没法再继续开展了。
关于钱的问题,还有个细节,当我问到北京律师来昆明的差旅费是否从捐款中支出时,屠夫的回答是强调“还是我出,还是我出”。在是否等于在说,他觉得捐款就等同于是他自己的钱?
第四个被屠粉们故意“忽略不计”的细节:屠夫承认自己调查取证的成果,即那些“致命的证据”,“都得不到法律的认可”。既然如此,这样一个所谓的“全权委托代理人”于被害人的维权而言,能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一个最简单的常识是,一旦真正启动维权的法律程序,唯一有用的,只可能是法律意义上的“证据”,而不是屠夫那些被渲染得很“致命”的山寨证据。
其他的不再说罗嗦,仅仅我两贴所指出的屠夫通过专访而透露出来的这些细节,就应该让公众对屠夫其人其行有一个大概的分析和判断。但是,观屠粉军团铺天盖地却又混乱不堪的攻势,这些值得引起注意的“细节”,基本都被忽略而过。屠粉军团的的强悍和“理性”由此可见一斑。
本人不擅吵架,更没有太多精力纠缠于此,尤其是不想和数量过于庞大的屠粉军团纠缠——不愿,也是“不敢”。但是,作为一名记者和热心网民,我依然会持续关注屠夫的行踪、昆明“处女卖淫案”的下文以及整个网络调查群体这一现象,并乐于与网络调查群体的标志性人物屠夫本人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和交流。
最后强调:本人绝不承诺,不会继续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意见、建议和批评,不管以记者,还是以网民身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