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无题

(2011-11-10 08:15:09)
标签:

转载

我确实有军人情节.原因很简单,想当兵而没当过兵.所以,不管是共军的,还是国军的军服,俺都喜欢的.
原文地址:无题作者:唯辰

记得前段时间曾向一位好友抱怨一部动画。动画就创作本身来说,没有问题。其表现手法以及对人物的刻画,都十分传神。我的不满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孩子的脾性——对于喜欢的动画总希望能永远播下去。所以我就埋怨,为何这部动画不能像《老友记》一样一拍就是十年。其实该动画的制作已经是半年番(约26集),比起其它十二、十三集的来说,已经要多出了一倍,可行业内依然存在着的一些几乎永无休止的作品,不断触动着我敏感的神经。

这里我必须澄清一点,我并没有要贬低其它作品的用意,即便是那些连载了成百上千集的作品之中,也有不少符合我的消遣品味,有些更超越了我的审美预期。我的郁闷更像是个愚蠢的问题:为什么流星不能像其它星星那般留在天际。

只要稍许了解这个行业的朋友都会知道,动画制作集数的缩短反而是商业模式的进步。用我现有的知识去解释,就是对agility的追求。一季十二集,反响好可以接着出第二季,普遍反映不佳的话就打住,怎么都比一个雄心勃勃的两百集计划,却在播出了三集之后就被观众冷落和遗弃要来得好。

我充分理解商业需求对产业的影响。理性上没有任何接受的障碍,只是在感性上,我很难说服自己,或者说这种愤懑无从慰藉。昨晚睡觉前,我照旧胡思乱想,却无意间发现了破解之道。当时我睡眼惺忪,只在手机短信的草稿里留下了两个字——食物。

是的,就是食物。我问自己一个问题:从引人捧腹的长篇连载动画,到网友剪辑的各类多媒体作品,再到微博上过目即忘的“冷笑话”,几乎是都市人的一种日常,它们的意义究竟何在?我的回答——“精神食物”。如果说精神食粮多少富含营养的意味,那么精神食物仅仅就是指能被思维消化的精神消费品,可以是所谓的好,也可以是所谓的坏。

我们每天都要吃饭,时间金钱充裕的朋友吃得可能精细一点,相反劳碌的朋友可能吃得粗陋一些。拿自己来说,饿了就吃,不挑剔食材,不讲究做法,不介意重复,填饱肚子是最主要的目的。同样的,每天织微博,看动画,听音乐也是一种日常式的摄取,这种摄取好比白领在午休的时候塞一个三明治在嘴里,他可能会稍微选择一下是鸡肉还是金枪鱼,但总的来他是不在乎的,因为这是快速的消费。而被快速消费的产品背后,必须有相当惊人的生产能力,就好比便利店冷藏柜里的三明治,很可能是用机器压的,一小时压它几百几千个。我们如今的精神生活亦是如此,每天下班或者临睡前,总要找一些精神食物去填一填脑袋瓜子,有人今天选电视连续剧,有人选择看漫画,有人听流行音乐,目的就是要把脑瓜填饱。

在回答了存在意义的问题之后,我可以继续下一个问题:我上周四晚上吃的是什么。其实只要是任意一个非特殊的日子,我都很难答上来。可能是意大利面,或者是米饭吧。同样,如果我问自己暑假在家每天看的那个连续剧说了些什么,我也只能苦笑。这些被快速消费的食物,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不会留给人太多的印象。但我若要问自己曾吃过哪些美味,或者看过哪些好书,看过哪些好电影,答案就开始变得简单起来,至少说是有了头绪,有些我甚至能告诉你,我是在何时何地吃的。11月份去看过流星雨的孩子都会哇哇地说自己看见了狮子座流星雨,但对于每晚顶在脑袋上的那些猎户仙后都没什么概念。

至此我可以开始安慰自己,有些东西注定如昙花一现,美丽却短暂,甚至从人心理的角度来说,这种美可能大半源自这种遗憾。文章亦是如此。如今网络上有大量的作品,网络小说更新飞快,甚至有日更上万者(作者每天更新一万字以上的小说),追看的读者也是数量惊人。我有时也会去读一点,开始确实有些元素引人入胜,只是读多了便有些烦躁,用“吃”的术语来说就叫“腻”。反观另一些作品,薄薄的一小册,你合上最后一页时总是意犹未尽,或多或少地会有些不满。“让我找找他还有什么类似的作品吧!”你如是说。

当然,好的作品未必被所有人接受。相信也不是所有的江浙姑娘都能品味湘菜的辛辣。一些日本的畅销书,我竟觉得可读性太差(不排除翻译的问题)。而英国人的诗,我是挖空了心思也欣赏不了。最近一届的茅盾文学奖得奖作品是《你在高原》,这套书在文学上的成就赢得了一片赞誉。拿食物来比喻,作者花了20多年来写,集合了多种文学尝试,怎么说都是一道大餐,可我偏偏一读就炸开了头皮。对于讲述那个年代的作品,我总觉得读来费力。这感觉跟当下的北京青年喝不了豆汁是一个理,跟我父亲喜爱“穿军装”的连续剧也是一个理。人们的饮食习惯一直都在改变,一代不同于一代。但我们必须承认,仍有些著作,就好比小麦粉之于全世界,鲜有人是不吃的。

我不得不佩服提出“精神食粮”这个概念的人,的确无论是文字作品还是影音作品,都像极了食物,我们不可能顿顿珍馐,也决计忍受不了一成不变的三餐。尽管我平日里都是草草地做些吃的果腹,但也有一展厨艺的时候。所谓有所取,有所予,对于那些立志要做厨师的人来说,光会做蛋炒饭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安慰自己的藉口,竟迂回了两千来字。

201111082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