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的消息,南汇将要并入浦东新区了。
同当年的川沙一样,南汇这个地区,或许将要消失了。已有人提出建议,可否将现在的惠南镇改为南汇镇,以便将南汇这个地名保留下来。这个建议,我是赞同的。毕竟,南汇也是一个悠久历史的地名。消失了,有点可惜啊。
南汇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也是上海郊区成陆较晚的地区。《旧唐书》曾记载,713年(唐开元元年),朝廷在周浦、下沙一线重筑捍海塘。据此推断,南汇西部地区应当成陆于唐以前。随着时间推移,陆地又逐渐向东南延伸,沧海变成桑田。到宋、元时,惠南一带也变成了陆地。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明朝为防倭寇,在南汇嘴(今惠南镇)筑城,设千户所。1726年(清雍正四年),南汇从上海县划出,另立新县,因县治设在南汇嘴,故名为“南汇”。南汇的得名,古人是有说法的:“大海环其东南,扬子江水出海后受海潮顶托,折旋而南,与钱塘江水在此交汇”。
我对南汇是有感情的。七十年代末,我曾在南汇六灶(当时叫六灶公社)参加中学的学农劳动,为期一个月。学工学农学解放军,是我们那个时代中学教育的特色。我们参加劳动的地方应该是六灶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吧。六灶东与祝桥相连,南与宣桥毗邻,西与周浦相邻。刚去的时候,对这个地方的地名,十分不理解。灶,字面的意思,就是灶头,家家户户都有的。为何用灶来做地名呢?当地的老乡告诉我们,这个灶,不是烧饭用的灶头,而是古代“盐灶”的意思。六灶是较有影响的“盐灶”,排行第六,故而得名“六灶”。这些“盐灶”,以后随海岸线不断向东延伸,斥卤之区也就渐渐变成了可垦之地了。因此,当地还有地名,大大小小,均以灶命名,比如四灶、五灶、七灶、八灶什么的,特别有意思。
我们在六灶学农,休息时常去的地方,却是另一个公社的所在镇——祝桥镇。那个生产队,离祝桥较近。一是每天去那里买菜,二是去那里玩,包括上馆子,喝小老酒。从生产队步行,也就是四十分钟。那时候年轻,经常是一路小跑,不知不觉就到镇上了。有一次下大雨,我们居然也是兴致勃发。沿田埂小路,一路趟泥而去。穿长统雨靴,走烂泥地,也是有学问的。走不来的人,烂泥就会从鞋底爬上来,弄得你狼狈不堪。此外,我们还去过惠南镇、大团镇、周浦镇。那个时候,感觉南汇大极了。现在的南汇,早已发生巨大变化。浦东国际机场,临港新城,已是新上海的标志之一。原先落后的六灶,据说也将是著名的迪斯尼的落址之地了。
很多年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也经常去南汇。到东方网工作之后,我们还一直与南汇保持的着密切关系。网络媒体南汇行,曾有较大影响。南汇的方方面面,也一直惦记着东方网,给予很多的关照。说来也巧,南汇区的区委书记戴海波先生,还是我小时候的邻居呢。我知道,行政区划的合并,定位明确了,机构也快定了,人员则是最难安排的。呵呵。一子少了不少的位子,怎么弄呢?当然了,革命干部一块砖,搬到哪里都是一样的。这就是觉悟了。一纸来,一纸去,我看是不必太看重的。
别了,南汇。名字没了,大多数人感觉没啥。网上也有投票,表明了这种倾向。毕竟,社会在进步,事业在发展,沧海可以桑田,当年的“盐灶”当然也可以变成迪斯尼,农村也可以变成城市。呵,城市可以让生活更美好的,2010,上海世博的主题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