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朋友带来两本杂志,一本是《中外书摘》经典版,其中收录了本人所著《扒着门缝看历史》一书中的一篇文章《左宗棠抬棺出塞》。另一本杂志,则是《咬文嚼字》今年的三月号,《扒着门缝看历史》中的另一篇文章,里面的文字毛病,被人捉住了。
这篇文章的题目《“锱铢”写错了,
“赆仪”用错了》,作者为王贵彬先生。关于“锱铢必较”,我估计是随手的笔误所致。至于“赙仪”和“赆仪”的用法,我倒是真的不太清楚的。其中的字义区分,现在经王先生一说,算是明白了。因此,感谢《咬文嚼字》和王贵彬先生。
该作者原文如下:
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扒着门缝看历史》一书, 是一本读史札记。其中《清算张居正》一篇, 作者说张连皇帝的事情都要管,
要求明神宗节省“一切无益之费” ,“连皇帝的御服费用都要省,这种‘ 锱株必较’的态度,尽管‘节用爱民’、‘以保国本’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神宗皇帝怎么会高兴呢?毕竟, 联即天下啊。”
此处的“锱株必较”,应该为“锱铢必较”。“锱”和“铢”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一两的四分之一叫“锱” ,
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叫“铢”。“锱铢”指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锱铢必较”是一个成语, 也作“锱铢较量”、“铢铢较量”
,意思为斤斤计较。而“株”本指露在地面上的根和茎, 引申指植株作量词用时“株”则相当于“
棵”。可见,“锱铢”不能写作“锱株”。
同样是这篇文章,
作者在议论张请假回原籍安葬父亲一事时, 说地方大员“送尽赆仪和奠金, 江陵城更是倾城出动, 葬礼空前盛大”。
这里的“赆仪”又用错了,应该是“赙仪”。赙, 读音为,fu,义为送给丧家的布帛、钱财等。《汉书·何亚传》“吾生素餐日久,
死虽当得法赙,勿受。”颜师古注释说“赠终者布帛日‘赙’。”赙仪, 就是赙礼, 即送给丧家的礼物。如清人钱泳《履园丛话·
书南园先生事》“各官有追送赙仪者, 俱拒不受。”张居正晚年权倾一时, 他回原籍江陵安葬父亲时, 地方官为了巴结他,
自然会抓住这一机会献媚送财。在此特定情境下赠送的钱财, 正是“赙仪”,而不宜称作“赆仪”。
“赆”, 读jin,
义为送行时赠送的财物。“赆仪”,《汉语大词典》只收录了一个义项, 即“送行的礼物”。如《西游记》第八十七回“那一郡人民, 知久留不住,
各备赆仪,分文不受。”又如郁达夫《迟桂花》“当我初次出国的时候, 承蒙他们不弃, 我那未来的亲家, 还送了我些赆仪路费。”
可见, “赙仪”和“赆仪”各有所司, 不可混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