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几次,我都发愿要读一遍二十四史,可最后的结果,每次我都是还没有读完《史记》就放弃了,便是后来偷懒打算以《资治通鉴》作为替代,也仅仅是读完第一册——说来说去,两周秦汉之际的历史,实在是太过渺远,也太容易打击业余读者的热情了。所以,最近读到徐世平的新书《扒着门缝看历史》时,第一条就是忍不住为他的读史方法叫好:这本书里面,徐世平条辨历史,由民国而清而明,走的乃是一条倒读历史的路子,他说以后若是续写新篇,再继续倒着读、写下去,也算是一种章法。想想看,杨度、王国维、曾国藩、刘墉、方孝孺、王阳明,这些人事岂不是比春秋战国那些数不清的诸侯要来得有意思得多?如此,由近及远,二十四史虽然浩大,看上去却已经完全没有那么恐怖了。
当然,我相信徐世平肯定不是真的从《清史稿》开始细致地往前读二十四史,虽然他强调自己对历史的兴趣与热情,不过说到底,官修史书不是那么好读的,本身也做着领导的徐世平先生,对这一点想来应该是深有体会的吧?其实读他这本新书,不难看出徐世平读史论史的旨趣,取材自野史的记录不比正史中的少,而他的议论,更是不但与历代官修史书不类,便是与当下的某些定论,也往往相左。这么看上去,他这本看上去颇为轻盈的小书,倒是和明清两代盛行的学术笔记有些相类了。不过徐世平说了,他读史论史,本来就是业余为之,与学术二字想来无涉,那些忽而闲适忽而深致的笔触,所取的终究也是笔记一体的意趣了。
中国文人有喜欢写笔记的传统,有些作者因为身居高位,所作笔记往往还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徐世平从读史入手写自己的笔记,显然没有打算在这些文字中留下什么史料(虽然以他著名报人的身份,这样的史料笔记是可以、也应该作得出来的,作为读者,我们且慢慢等待吧),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不过是记录在史书边上的眉批而已,甚至所重也不在历史本身,而在眉批者的趣味与感想。也正因为如此,他这些文字才不仅仅是有趣,而且可以让我们从这些有趣的文字之中,读到一个当代读书人的所思。他写杨度,不重其平生政绩,却把重点落在杨度的执着性格上,他写王国维,不重其平生著述,却把重心放在老者的茫然上,他写乾隆盛世,所重不在帝王将相,却偏偏给一个如今已经落落无名的清官王杰作传。取去之间,我们倒真有些恍惚,是在读历史,还是在读徐世平自己了。
《扒着门缝看历史》是一本开放性的书,徐世平把自己的读史文字贴在博客上,由网友评说,也请网友挑错。徐世平自己说,网友眼睛雪亮,他自己需要作的,无非是知错即改四个字。如此坦荡的自叙,透露出的是徐世平自己开放的心态与性格吧?看他这本书,不论文字还是观点,都当得平和二字,想来也是作者本身的性情所致。我无缘认识徐先生,却有和徐世平共事过的朋友,极言对他的敬佩之情,说实话,身为领导和前任领导,而能让同事如此念念不忘,实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读其文,思其人,也让人忍不住要赞叹一声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