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运碎片:出行的烦恼

(2008-07-31 09:22:17)
标签:

奥运

奥运碎片

交通出行

体育

杂谈

分类: 如烟旧事

奥运碎片:出行的烦恼

    (东方网记者曹子琛摄于北京街头)

    上周从北京回来。

    北京“单双号”规定已执行,感觉车辆依然很多。看来,“单双号”药剂量似乎不够哦。今天,我们又听到一条消息,奥运期间“如遇极端不利气象条件”等因素,北京将在实行机动车“单双日”行驶基础上,再暂停行驶部分机动车。据说,凡机动车号牌尾号与应急措施当日日期尾号相同者,暂停行驶。

    两天前,我曾收到北京朋友的一则短信,特别逗。该短信调侃说:北京交管局紧急通知,鉴于出行人流量大幅上升,公共交通压力加大,为此决定采取行人“单双眼皮限行”措施,单眼皮单日出行,双眼皮双日出行,一单一双者只能在夜间0点至3点出行。哈哈,这则短信,让人笑痛肚子。北京人的冷幽默,可见一斑。

    奥运会是全球盛事。奥运会的主办方,一般会在奥运会期间,采取各种临时措施,以缓解各种压力。这些措施,既是奥运惯例,也是无奈之举。北京也不例外的。其原因,主要是举办城市短时间内涌入大量人口。用互联网的行话,叫“迸发”流量。谁也没有办法。这些人口,表面上看只是运动员、裁判员、官员和记者等等。其实,这些人流的数字是大致可以确定的,也就十万人左右。此外,还有大量的不可预计的奥运观光者。这些数量,可能是上述人口的十几倍、乃至几十倍。举办城市,面临“迸发”流量的压力,困难可以想见。

    历届奥运会,都有“出行的烦恼”。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只是轻重各有不同。我采访过的三届奥运会,情况也是各异的。大致是两种情况。一种是特大型城市,一种则是次中心城市。前一种类型,人口密集,交通拥挤。比如汉城,以及曾经举办过奥运会的东京、莫斯科、墨西哥城、悉尼等等。这些城市,即使不举办奥运会,中心城区的交通,就是相当繁忙的。当时的韩国(我们叫南朝鲜),大约有四千多万人口,几乎有一大半的人,住在大汉城地区。这种出行压力,显得特别突出。另一种类型,则是中心城区相对较小,人口不多而且居住分散。比如巴塞罗那、亚特兰大、洛杉矶等等。这些城市的居民,一般没有特别需求,他们是很少进中心城区去的。没事进城,肯定脑子有毛病。“走走逛逛南京路”,这样的广告语,至少外国人是看不太懂的。

    我印象之中,外国人做事,大致有两条原则。很有意思。一是制定规则。一旦经讨论推出,便严格执行,没有人敢违反。比如说,为奥运专设的快行线,司机决不敢越雷池一步。也有的城市,还对奥运会快行线“附带说法”,即两人以上可以进入。也就是说,你载人了,可以进入,没有载人,对不起,一边排队去。此外,国外还崇尚“软性措施”,即争取社会同情,共同缓解交通压力。比如,鼓励公民“一个月不开车”、“今天步行上班”等等。这一点,老外是相当自觉的。我记得,有一年在美国采访,许多美国人便将车开到中心城区附近的停车场,然后坐公共交通进城办事。道理很简单,既然有客人来,主人应该谦让。因此,城市的交通,其实集中体现公民的基本素质。昨天,我的同事,从北京发回消息,说北京人开始喜欢骑自行车了。既环保,又经济,还可以为奥运作贡献,真不错哦。

    由此,我们想到特大型城市的交通发展思路问题。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中国也是一个特大型城市众多的国家(东方人大都喜欢群居喜欢热闹呵呵)。我认为,中国特大型城市的交通发展模式,一定要有清醒意识。比如,切不可盲目发展小轿车,特别是私家车。因为,即使我们再财大气粗,城市道路建设也不可能跟上车辆快速增加的速度。努力建设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为此,我一直举双手赞成上海限制小汽车上牌的做法。不管别人怎么说,上海都应该坚持。否则,不出三五年,上海就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停车场了。

    出行的烦恼,从发展的角度看,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但是,有烦恼不必怕,它可以让我们思考。没有思考,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