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消息称,截至昨天,已有来自各国和地区的11223名记者报到,估计占预计接待人数的一半。奥运记者,通常住什么地方呢?一般而言,大多数人住“记者村”。
北京奥运会“记者村”已开张。据说,它共有两个部分,分别是绿色家园和汇园公寓。其中,绿色家园媒体村由16栋高层公寓楼组成,已被认为是奥运会历史上最大的单体媒体村。据估计,“记者村”可容纳7000余名记者。
据说,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前,尚无“记者村”的概念。1984年,《新民晚报》派往洛杉矶采访奥运会的记者卢璐女士,即下榻在当地一家酒店里的。这些酒店,或是组织方推荐,或是记者自己联系安排,并无固定样式。1987年,我前往萨格勒布采访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组委会安排的记者住处,也是一家三星级的酒店。当年,我走南闯北,采访了许多国际性运动会,但“记者村”的概念,似乎是没有的。
汉城奥运会“记者村”,距“奥运村”一箭之遥。这片建筑与“奥运村”一样,都是新建造的公寓楼。其运作方式,也是同“奥运村”一样的。先供记者们使用,然后再行出售。“记者村”一套房,大致有三到四个房间。房间里,只有一张床,一个床头柜,一张写字桌,一部电话机,相当简陋。客厅里,有一个简易沙发,一个电视机。一套公寓,只有一个卫生间,三四个人同住,是需要“抢马桶”的。“记者村”的费用,需要预先支付,计算下来,比三星级酒店便宜不了多少。不过,这个“记者村”,其余的设施还是齐全的。比如,有银行、商店、邮局、餐厅、电信服务、洗衣房等。“记者村”有一个大餐厅,是简易大棚,但有空调。“记者村”提供一顿免费早餐,比较丰盛。据说,中餐和午餐,都是自助餐,也是不错的。但是,我们几乎从来没有在那里就餐过。其原因,一是很忙,白天都在外采访,晚上回来还要写稿;其二,中国记者,大都十分节俭,也确实没有什么钱。把早饭吃饱,一天也就对付了。实在不行,就在外面吃点快餐,已相当满足。
巴塞罗纳奥运会“记者村”,也沿用了汉城的模式。设施服务,相差不多。只是,“记者村”离赛场较远。每天,我们有大量的时间,在记者班车上度过。有一次,一位开班车的司机,由于不太认得路,居然差一点将我们拉到了法国边境。“记者村”的服务,是一项综合工程,比较而言,西班牙人似乎更随性一些。我同《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的记者同住一套公寓。有一天,突然住进一位蓄大胡子、且盘着大头巾的印度记者。他的入住,让我们大为难堪。此人夜里打呼噜,白天光着胸脯,晃来晃去,一身胸毛,让我们不寒而粟。后来,经我们交涉,“记者村”的“村方”才另行做了安排。原来,在他们看来,不管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都是东方人,住一起,也没有什么关系。呵呵。当年,我们记者发稿的主要方式是电话,用自带的传真机发稿。因此,房间里的电话是需要申请国际长途的。为此,我们曾向“记者村”预付了大约一千美元的押金。这笔钱,奥运会结束之际,我们曾去追讨,却没有任何结果,直到至今。回来之后,好只写说明,让财务作“坏帐”处理了。确实,奥运会组委会是临时机构,比赛一结束,工作人员作鸟兽散,谁来管你的事儿呢?
我的感觉,汉城奥运会“记者村”,比巴塞罗纳的“记者村”要好些。韩国人,似乎很在意记者的接待工作。他们有一个观点,接待好一个记者,比接待好一百个运动员都管用。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一个记者的背后,可能就是一个拥有几十万、几百万受众的媒体,其影响力是不可小视的。我还记得,我们入村和离村的时候,“记者村”的村长,居然还会站在门口,同记者一一握手,表示欢迎和感谢。这种温暖,深入人心。同时,汉城奥运会“记者村”,还会安排额外参观活动,安排我们去三星、金星(LG)之类的大公司参观,末了,还会有礼品相赠。记者都是挑剔的,记者也是好对付的。对汉城的连篇好话,如此这般,经由“有好感”的记者媒体而广泛传播开来。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新民晚报》总共派出了三位注册记者。这一次,我们没有选择“记者村”。其原因,一是考虑到了费用问题;二是考虑到了团队工作的特性。最主要的原因,是我的坚持。因为,“记者村”住多了,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更为自由的方式。于是,我们在亚特兰大的郊区,同《羊城晚报》的同行,合租了一套民居。然而,自由是自由了,但住所离中心城区太远,大约有七十英里,驱车一个多小时(我还曾客串过司机)。每天来回奔波,也是够辛苦的。只有这时候,我才不由得想起“记者村”的种种好处。哈。人大抵都是如此的。
如今,“记者村”已是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媒体广泛深刻的全面介入,才使得奥运会在世人面前一览无遗、名闻天下。只是,“记者村”之酸甜,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