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如烟旧事 |
这张照片,很珍贵。
《新民晚报》的历史,赵超构是个重要的角色。评说他是不是著名的杂文家,是不是著名的报人,应该不是一个问题。但是,有人似乎不这么看。原因很多。毕竟,78年的《新民晚报》曾经留下许多名人的身影。赵超构的地位,至少不是最高的。但是,我认为,从上海《新民报》晚刊开始,赵超构先生的地位是无可争辩的。
束纫秋先生,应该说是解放后《新民晚报》从民营改为公营之后的最重要的人物。他从市委宣传部转岗到《新民晚报》,也经历了一次人生定位的改变。其后几十年,兢兢业业为报业奔忙,我相信,他的一头白发,便是证明。
说实话,这两位长辈,对我有提携之恩。他们是爱才的,他们也是有眼光的,他们也是不拘一格的。对此,我常有感恩之心。前些天,看到这张照片,一种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这张照片,应该摄于上世纪80年代初,《新民晚报》刚刚复刊,他们两位,在全社的干部会议上。赵超构先生正在谈他的办报思想。其中,“软些软些再软些”的思想,是赵超构先生办报的根基所在,对此,我也是铭刻在心的。什么是软,软其实就是一种贴近性,一种亲和力。软性的媒体,才是有影响力的媒体。
其时,赵超构先生是社长。束纫秋先生是党组书记、总编辑。束先生对赵超构先生相当尊敬。束先生的办报风格,也是同赵超构先生一脉相承的。他写文章,也是“绕来绕去”的。这种绕,就是苦口婆心,很有味道。
束纫秋先生今年应该88岁了。前些天,我还在《新民晚报》的一个庆典场合见到他。他依然身体健康,思路清晰,听说还写点文章。看来,常用脑的文人,也会长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