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如烟旧事 |
我是《新民晚报》采访报道组的负责人。当时,我提议设一个名人专栏,并希望请名人主持。专栏的名字,思来想去,最后定为“名人茶馆”。“茶馆”定了,老板却颇费周折。先是联系了北京土生土长的年轻作家刘心武、陈建功,后又尝试着请著名作家贾平凹、冯骥才和汪曾祺,均无功而返。走投无路之际,时任北京国际饭店副总经理的陈雪明先生出主意,建议找文艺界的名人来撑门面,比如,陈佩斯、葛优等。很快,雪明兄的答复来了,陈佩斯愿意帮忙。
当时,陈佩斯正大红大紫。“吃面条”和“真假警察”的形象,总让人笑得直不起腰。这个光头的笑星,国人极为喜欢。我们约了在北京国际饭店咖啡厅见面,陈佩斯刚从外景地回来,他正忙着《编外丈夫》的拍摄制作。很忙。他听说,要让他每天写文章,主持一个专栏,极为犹豫。我说,“要不,你说,我替你写……”他依然犹豫。最后,我说,借你名头,我写,如何?这时,他才乐了:“这倒是个好主意。”于是,谈妥了。我赶紧电告上海,并约请漫画家郑辛遥先生替陈佩斯画了一张漫画,“名人茶馆”9月3日择吉开张。
陈佩斯开的茶馆,当然要有他的喜剧风格。那时,我已在《新民晚报》开了一个专栏,叫《京都纪事》,同时还要替陈佩斯捉刀,任务不轻。“名人茶馆”是我们全运会报道的品牌之一,当然要刻意经营才是。于是,我花时间研究了陈佩斯的小品,琢磨了他的语言风格,大胆上路。我记得,“名人茶馆”开张三天,即好评如云。用陈佩斯的嘴,夸张的手法,生动的语言,毫无遮拦地评说全运会,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有些篇目,如《马家军与奔驰车》、《机器人裁判》、《论金定价》、《悠着点儿》、《女人撑着一片天》,读来煞是过瘾。我把我想表达的深刻思想,都通过一个体育方面外行的笑星之口,巧妙地表达出来。骂了人,有人难受,却找不到还嘴的机会。文字这玩艺儿,就是好玩。
“名人茶馆”火了,自然会引人注目。当时,《文汇报》也请了一个名人,在报纸上玩专栏文章,也是一个名气挺大的作家——王朔。这个专栏,是不是王朔自己动笔写的,我不太清楚。有一天,反正王朔瞄上了“名人茶馆”,开涮说,“剃板头是头儿,剃光头是腿儿”。寓指我们的“名人茶馆”,格调低下。既然被人指着骂了,我们也不是好惹的,立马反击。“光头”陈佩斯在文章中说:“名人茶馆成功的关键,便是说话没谱儿,想说便说,从不顾忌什么。不像过去旧社会开茶馆,到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吓得那帮茶客只顾低头喝茶,连屁都不敢放一个。这茶也就没有了味道。”“我开的是茶馆,而不是经营法式大餐,自然没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也便没了那份高雅。但是,南来北往的哥儿们,烦得就是那份莫名的高雅,好的就是那个自在放松。”一来一往,相互掐了一把,也算是同王朔干了一仗。
这一架,陈佩斯是完全蒙在鼓里的。文章里的话外话,相互阴损,他可能也看不真切。后来,我同他打招呼,对他说,“替你同王朔掐了一回。”他还哈哈大乐。“你们文人,就是损!骂人还要拿块布遮着……”
“名人茶馆”,也算出了名。可惜,只营业了短短的十三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