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流——工艺师
(2008-07-23 15:00: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金醉们 |
经常有刊物问我写管理类专稿,我问写什么,他们啾啾啾,我听来听去,都觉得只是办公室里的家长里短,这种事情其实在我工作时间中所占份额极少,如果不是群里或者信箱里有同学跟我提出,我一般不会去想到,因此让我写类似专栏,我没思路,绝对写不超过三篇,就黔驴技穷了,除非搞一个你问我答信箱,但估计那种信箱里我的答案到了最后肯定是:你为啥不炒了老板?或者你为啥不炒了那鸟人?所以我都知难而退了,不符合要求。
在我自己的管理思想里,管理发展到规模化企业之后,绝对已经成为技术活,而非办公室里的家长里短,人际关系。而所有的从制造工人到办公室管理人员,都被安到某一有机地设计好的位置里。就像制造工人按照一定的工艺要求运转设备,保障上下游工人活计顺畅,所有管理人员也是依照工作程序完成手头工作,约束手下,并对上级负责。这其中不需要你独立特行,所要求你的只是完成规定程序而已。这是很多进入大型外企后的同学们最受不了的地方,很多同学会惊奇地问,天哪,500强企业的管理也和国企一样官僚。对了,规模化管理,放在制造工厂,那叫工艺,放在办公室,就叫官僚。
为什么会这样?
记得我小时候见到大型国企的工程师分两类,一类是设备工程师,另一类是工艺工程师,两只享同样地位。当时不解,只想到国企啊,真败家啊,用人唯恐不多啊,全厂都是闲置人手啊。
后来等自己也规模化以后,便开始遇到问题。比如一条生产线的人员要怎么安排。作为一个十万个为什么的爱好者,我就有了很多问题:为什么要N个人,每个人的工作量是多少,这样的工作量能否再提高,他们的衔接该如何安排才最有效,效率的瓶颈在哪里,瓶颈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降低用工的技术强度以降低生产线总体工资支出,等……
这一连串的问题自然不是一个半内行到处看看其他企业就能得出结论的,这就需要工艺师的参与。因此,这个工艺师必须不仅了解设备操作,还得心里有一笔经济帐。通过工艺师伴以数据的反复论证,并实验,我们可能未必最终选择人手最少的一个方案,或者机器运转最快的一个方案,但一定是综合下来最经济的方案。这就是工艺师的作用。利润来自哪儿?喏,就来自这儿。
说到这儿,估计很多人会会心一笑,难怪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会把“分工”放在《国富论》的第一章。是的,我也是看到第一章的时候会心一笑,将实践与书中理论结合了起来,然后就开始考虑办公室工作的工艺流程,也就是官僚管理。
因此,在这样的流程里,在某个环节如果人员闹得鸡飞狗跳,人人不合,但作为上面的管理者只要看到这个环节的不合不影响其他环节的起承转合,那么谁都不会管你家的闲事。因此,办公室人员记住,在你看来觉得天大的事儿,但在别人看来并没什么,你如果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唯一一个办法,就是动脑袋想清楚,如何设置圈套让你的对头去打破整个工作的流程安全。办公室关系,真正展开来,就是这么简单。关键是自己拎得请程序的脉络。
同样,考察一家企业的可持续性的时候,最好看看他们是不是强人型的,是不是喜欢规章朝令夕改。强人型的企业如果正处于强人脑袋清楚的时期,那么其效率可能非常可观。但问题是强人有发昏时候。官僚体制的好处并不是追求最大效益,但一定是追求最小损失。强人没有体制的约束,发昏的结果就是无底洞了。这就是很多曾经风云的企业没落的缘故,家属企业尤甚。
现代企业到了一定规模之后,最好想办法安排有效人力出来,专门研究各级各部门的有效分工。现在有很多管理讨论,有些提倡管理以扁平状分布,有些提倡竖橄榄状分布,我们也讨论过。不过最终是与确定生产线工艺一样,从自身特点出发,设计最适合自身流畅运作却又只须最少办公费用的模式。
很多人写到商战,都喜欢描写谈判桌上的交锋,其实商业运作,更多的是这种不事声张的,润物细无声的枯燥基础技术工作。就跟打仗电影一样,人们喜欢看的是血肉横飞,但是胜败关键,却全看事前的运筹帷幄,但那些如果放到电影上,却是太没劲了。
《孙子兵法》之《谋攻篇》里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瞧瞧,俺写的商战小说,是如此的不入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