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王说东北:80年代大学食堂逸事

(2016-03-07 10:08:08)
分类: 老王说东北

老王说东北:80年代大学食堂逸事

(老王说东北原创系列文章在“老王说东北新浪博客” 及“凯迪社区”网络首发,转载请标明出处。)

    食堂的东北菜

那时食堂里最贵的也是最解馋的菜就是熘肉段了,我在学校时(1983年——1987年)是52一个。做法就是,把五花肉切成一寸长、一厘米见方的肉段下锅猛炸,炸焦,另起锅,放入用盐糖醋勾好的芡汁一熘就成了,准确说应该是糖醋焦熘肉段。尽管有时瘦肉炸得像牛肉干儿那么硬,嚼着都费劲,可毕竟那是肉啊。好马还须配好鞍,如此好菜必须配上每月只能吃5顿的东北大米饭,我才觉得最恰当、最妥帖,因为东北大米饭加熘肉段可称得上那时食堂饭菜的顶级组合了,在我眼里那简直就是天上的美味,因此成了我的最高追求。熘肉段524两大米8分,加起来正好6毛,整数付钱都方便。如果排到窗口时熘肉段卖完了,就一定不会买米饭,就一定要等待下一次“鱼和熊掌”兼得的机会。

2007年吉林工大四食堂,和当年相比,仍然是平房大棚式样,外观没有大的变化。

http://s8/mw690/001kIPcQzy700721gV147&690

http://s3/mw690/001kIPcQzy70071G4Ce32&690

 

http://s7/mw690/001kIPcQgy6ZVcr9cvs76&690

http://s13/mw690/001kIPcQgy6ZVcrlNyA6c&690

http://s12/mw690/001kIPcQgy6ZVcr1sbF2b&690

http://s7/mw690/001kIPcQgy6ZVcrfnZYd6&690

食堂里的“东北大菜”还有红焖肉(类似于红烧肉)、酸菜汆白肉、尖儿椒干豆腐(片或丝)。那时最经济实惠的荤菜就是干辣椒炖肉皮,肉皮炖得贼烂,汪着厚厚一层红油,又香又辣,才15一个,贼解馋,也贼下饭!还有一种烩菜,这烩菜不是把上顿饭或头天的剩菜折箩一热,而是类似现在的“乱炖”或“一锅鲜”,就是把东北的大土豆,大豆角(不掰,整条下锅),大豆腐,大粉条子,长条茄子,还有猪肉块放在一起猛炖,就成了,贼香!

食堂的菜价很奇怪,1112,一直到19都有,不知是怎么核算的。比如11一个的炒土豆片,13一个的炒白菜片(冻的,有苦头儿),15一个的素炒大头菜( 圆白菜或洋白菜)2毛一个的麻辣豆腐,22一个的扒白菜(里面有点火腿片),37一个的肉片烧茄子。

大四的下半学期,也就是1987年,我们四食堂开了小灶。小灶窗口在普通窗口的南侧。菜高窗口也高,高得有点像当铺的窗口,要踮着脚伸长脖子才能看到窗口里桌子上的菜。小灶的菜是用小铝盆盛的,无非就是木樨肉、辣子鸡丁、红烧排骨、红烧鱼之类。菜价也突破了52的纪录,好像都在89毛以上。那时的小灶现在看来还是非常实惠的,记得一斤左右的一条红烧鱼只卖15。买小灶的大多是我们大四的学生,人长大了,吃的胆子也大了起来。

我在长春只见过长条茄子,没见过圆茄子。长春的西红柿(东北叫柿子)不像北京的那么大,个头很小,有点像现在市面上卖的圣女果,此外皮很厚,味道很浓。我发现长春的蔬菜味道都特别浓厚,这应该是东北的温差大、蔬菜的生长期长、积累的养分多的缘故。而南方的蔬菜虽然四时皆有,鲜嫩水灵,但味道也水了。

那时经常有朝鲜族老太太头顶小缸到我们四食堂卖自己腌的咸菜,其中有一种朝鲜辣酱,5分钱一勺,很开胃,很下饭。做法并不复杂,把葱、姜、蒜、青尖儿椒一律剁成碎末跟黄酱一搅和就成了。有一次我没搂住,撒开了吃,吃完后,鼻子直往外蹿血。还有腌野蒜头,就是朝鲜老太太在我们四食堂旁边的野地里采的,野蒜头很小,跟黄豆差不多大,味道似葱又似蒜,很特别,估计就是藠头(文言称薤,一种古老的野菜)。还有腌茄子,做法是,把长条茄子竖着切成4条蒸熟晾凉,用前面说过的朝鲜辣酱一腌就成了。当然也少不了最有名的朝鲜辣白菜。

东北的民房周围或室内地下一般都有菜窖,四食堂旁边地下也有若干个大菜窖,一到秋末冬初,学校就会组织我们帮食堂往菜窖里搬菜,主要储藏的就是老三样:红皮大萝卜、土豆、没心儿的大白菜(可能是气候寒冷不容易长心,也有人说是关内大城市卖剩下的三级菜调运到东北来的)。

有时食堂犯懒,或美起名曰改善伙食换口味,只做一种红皮萝卜丁猪肉馅的大包子,你别无选择。那包子油水很大,一只足有二两多,说巨大也不为过,而且像是按人头数做下来的,每人一份二只,一共三毛二分钱,外加免费清汤二勺(说刷锅水绝不为过)。这在当年已算好饭,好歹也是吃馅儿啊,于是乎狼吞虎咽,喷儿香!吃完拍拍肚皮,贼饱

http://s4/mw690/001kIPcQgy6ZVcdO1bR63&690

http://s7/mw690/001kIPcQgy6ZVcdVZHwc6&690

http://s13/mw690/001kIPcQgy6ZVcdIMzy0c&690

冬日食堂逸事

冬日的中午或下午下了课已是饥肠辘辘,大家顶风冒雪急匆匆赶奔食堂。东北的冬天天特别短,如果赶上阴天飘雪,到下午4点多天就快黑了。“晚饭”是下午4点半开饭,没课的同学4点就拿着饭盆到食堂排队了,一是因为天冷,消耗大,饿得快,再就是因为去晚了买饭的人就多了,更要紧的是好菜就卖没了。

东北苦寒,最冷的时候必须小跑着去食堂,因为耳朵冻得受不,我的耳朵就曾经冻脱了皮。钻进食堂的棉门帘子,眼镜上的雾水立即就会结成一层极薄的冰,我必须先要摘下眼镜,把冰抠下来,再把眼镜擦亮戴上,然后再去排队。队最远能排出一二十米,有时就厚着脸皮加楔儿(北京话叫加三儿,一般是年级越高脸皮越厚)。有时会先到窗口看一眼有什么菜,然后边排队边盘算着买什么菜。如果赶上有熘肉段卖,还要打探买完饭菜的熟人熘肉段卖完没有。快排到窗口时,眼睛就紧盯着盛熘肉段的大铝盆,生怕轮到自己时熘肉段卖光了。如果赶上的是最后一份,通常还是挺占便宜的,因为尽管大铝盆里的熘肉段看起来很少了,但大师傅用勺子在大铝盆里仔细收拢完,再放到饭盆里以后,你会发现其实菜量并不比一般的少,甚至还要多些。有时候大师傅觉得过意不去,还要饶半勺别的什么好菜。而早早就到食堂买饭的同学一般是占不到什么便宜的,因为刚开始卖饭的时候,大师傅的手头儿还是相当保守的,菜量比一般的要少些。

经过几番努力和算计,最后终于在饭桌前坐定,可以享用饭菜了。此时窗外冰天雪地寒风呼啸,食堂里却温暖如春热热闹闹。这时如果能吃上热腾腾的可口的溜肉段、烩菜(乱炖)、麻辣豆腐,还有雪白油亮的东北大米饭,那心里就别提有多熨贴、多舒服了,用东北话说就是:“太阔了”、“贼啦毙了!” 所以我劝那些老饕们,吃东北菜最好在冬天吃,因为吃东北菜得有东北的冷和东北的风雪衬着!而且最好是在东北的小木屋或半地下的“地窨子”里吃,那才够味,才正宗!而像粤菜、淮扬菜、杭州菜、沪菜啥的您最好还是在夏天吃吧。

有一回我可能是真的饿急了,再加上那天的饭菜(好米饭和好菜)又特别对口,买完饭就近找了个桌子坐下,我就一口接一口,不带喘气地狂往嘴里扒拉。旁边一位不认识的高年级同学见状忍不住揶揄道:“至于吗你,就跟这辈子没吃过饭似的。”当时我过分专注于眼前的饭食,根本就没有理会,依旧埋着头猛劲造。过后才觉得当着食堂那么多人,以那副饿鬼般的吃相遭到揶揄是多么尴尬的事情。其实有如此吃相的不止我一个,我们寝室有一位林姓的来自广东梅县的兄弟,其吃饭时的凶猛程度丝毫不逊于我。有一次他由于用力过猛,被米饭里的小石子硌掉了一块后槽牙,疼得他嗷嗷直叫。我想,之所以我们那时有如此贪婪的吃相,根本原因是肚子里缺油水吧。

会餐

那时每年元旦春节,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集体食堂都有会餐。如果食堂运营得不错,结余多,有时五一或十一也有会餐。所谓会餐实际上应该叫免费餐,就是用食堂结余的钱免费招待大家一顿好饭。比如在我们四食堂,每人可以免费打两荤两素的菜,菜的品种可以自选,无非就是熘肉段、四喜丸子、红焖肉、炖腔排骨、红烧鸡块、干炸带鱼、熘肝尖、尖椒干豆腐片、肉片炒蒜薹(北京叫蒜苗)、麻辣豆腐等等,啤酒和凉菜要单买,米饭不限量。会餐虽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却为大家聚餐提供了好机会。聚餐一般以寝室为单位,大家一起把饭菜打回寝室吃。会餐那天,寝室里的人先要搜罗出所有可用的器物来装运饭菜,饭盆、饭盒、饭盒盖、大号茶缸用来盛菜,脸盆刷刷用来盛米饭,抽屉拉出来当托盘,书包用来装瓶儿啤。然后大家各拿家伙什儿,欢天喜地、浩浩荡荡地开奔食堂。把饭菜啤酒打回寝室,往拼在一起的两张长条桌上一摆,然后便是一通觥筹交错,胡吃海塞。喝到高处,大家便开始勾肩搭背,称兄道弟,互相掏心窝子。平时彼此间有芥蒂的,也可以借着酒劲儿,在这个融洽的气氛中把事儿说开。现在想来,这样的会餐真是让人怀念。可惜这样的会餐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单位的食堂大多承包给个人了,结余都进了个人腰包,谁还会搞会餐呢?

老王说东北的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wpr

“老王说东北”系列视频讲座:说透东北-东北人-东北文化

老王用五万多文字和视频讲座试图说透东北,说透东北人,说透东北文化。“老王说东北”系列视频讲座大约60集,已经陆续上传中。

“老王说东北”系列视频讲座专辑网址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23308979.html

网上搜索“老王说东北”,可找到视频讲座和相关文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