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小巷名流 |
分类: 体育、文学、文娱 |
昨日回看自己的工作回忆录,看到1986年年底去北票和刀儿登的经历,发现遗漏了一个大的细节,就是开会期间,大家在电厂的俱乐部礼堂里观看了一部电影《小巷名流》。觉得那部电影还是有很多说的,慢慢叙述下来。
那部电影是1985年拍摄的,反映的故事,说的是在一座小县城里的文化馆的老文人写了一本小说,投稿到某个编辑部,编辑部的主任编辑要到小城里面见作者,准备提点意见,然后就出书了,男主角对此很高兴,逢人就说他要出书了,还告知别人不要告诉他人,他似乎也成了小巷里的名流,主角是文化馆的文人不假,但是维持生计的是丧葬生意,卖花圈写挽联是他日常的工作。
编辑来到小城和他见了面,就开始了他所写小说的故事,可以说是一部插倒叙的电影故事,主要讲述几家人在荒唐文革时期的遭遇和命运,反映文革时期,有些漫画式的叙述,主人公在文革期间写的挽联上“黄泉路上不忘革命”,极具讽刺意味,文革中好人挨整,坏人当道。主任编辑对他讲小说的故事太黯淡了,结局有点残酷。主人公说我写的都是事实,编辑说文学作品要取之于现实,高于现实,要有再创作的升华,主人公认为生活就是那样,要原封不动地反映出来,领着编辑看了小说里一些人的当今命运。新时期过去整人的人虽然得到了清算,但后来做买卖,挣到钱后骑着摩托车带着小妞招摇过市,而被整的其中一位女人,一直在精神病医院住院,电影的结局的确有点残酷。
那部电影男主角由北京人艺的老戏骨朱旭老先生扮演,他的表演自然,没有一点痕迹,无论是这部片子,还是后来的《洗澡》 ,《末代皇帝》老年溥仪,《似水年华》里的老先生,《变脸》里的老艺人等等,在剧中他就是那个人物,而不再是朱旭。如果将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拍摄成影视片,他是父亲最佳扮演者,就是身材没有文章里那么胖,可惜多年前他已经驾鹤西游了,但每个角色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美好记忆。
这部电影的尺度很大,比后来谢晋拍摄的《芙蓉镇》还要深刻,虽然剧中有些漫画感和轻喜剧,但最终似乎是一部悲剧,因此给人心灵以震撼和冲击。
大导演谢晋延续着中国导演好莱坞大团圆结局情节,《芙蓉镇》最后好人都得好报,坏人得到应有惩罚,《小》剧可不是,最终结局好人受了难,坏人仍然春风得意,令人唏嘘。按照目前的审查,肯定不能上映,是那个时期伤痕文学优秀作品之一。
这部电影我猜想很多人不记得了,而我记忆犹新,第一次在原东北电影院(早就拆除)看到《芙蓉镇》时就联想起在刀儿登山沟里,看过的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缩小版的《芙蓉镇》,只是影响没有那部那么大。
一段娱乐时光的往事,想起来已经过去了35年了,故事里的人和表演故事的人,都变化了,有的甚至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文艺作品就是文艺作品,每个人的命运不都是像电影里那样,这世界还是充满阳光的,改革开放40多年,这个国家仍然是走在康庄大道上,不排除路上也有荆棘和坎坷,未来的路是靠大家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