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那山那人那狗 |
分类: 体育、文学、文娱 |


疫情期间,电影院好不容易开了场,妻和女儿要去电影院看电影,我一看电影题目和简介对电影就没有兴趣,因此在家里看解说电影,一天看下来,没有哪部挺好看的,本来都想放弃了吃晚饭,随便看了一部20多年前的在中国仅卖出一个拷贝的电影《那山那人那狗》,突然让这部电影感动得一塌糊涂。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但是想象中主人公是从年轻时就从事了湘西大山里的邮政工作,故事说的是他最后一次陪同自己的儿子自己的接班人送邮信给深山里的乡亲们,多少年了那条路一直是他一个人孤独地走下去,仅仅一条老狗陪伴着他,到了乡村,乡亲们听说他退休了,纷纷与他告别,侗族乡里举办婚礼,等着他的到来,他与儿子的隔阂在这最后一次送信路程中,逐渐弥合,儿子理解了他的父亲的辛苦和执着,闪回中主人公在年轻时,如何遇到后来自己的妻子,如何回到家里看到妻子那种望穿秋水的眼神后的愧疚,孩子一直和他不熟悉,每次回来后躲在母亲身后,看着这个叫爸爸的人回来,当在大山里行走时,儿子对父亲一辈子的付出,越发敬佩,叫了声“爸,咱们走吧”,老人真是感动了,这种感动不是一般人能够感受到的,多年的亏欠,一下似乎得到了释放。
电影的取景非常美丽,湘西山川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闭塞的古村,原始的吊脚楼,青石板路,成片的梯田和绿油油的稻田,女孩子在稻田里一缕亮色,像是一只花蝴蝶,展翅在田里飞舞,三人在田间路里穿梭,女孩子欢快在田野里奔跑,夜里侗族的舞蹈,放牛娃放牛的山岗,河边的石头,山路上穿梭的汽车,老太婆望断秋水的神态和佝偻身姿,一切都是那么淳朴、恬静、安详。
这部电影在1998年上映,国内仅仅卖出一个拷贝,那个年代的中国人还不会欣赏这种文艺片,当时的年代很多文艺片都几乎没有票房,而电影在日本放映,却获得了轰动,就像日本电影《追捕》在中国引起的轰动差不多,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放映了两年才下线,日本人看这部电影,可能不仅是故事的情节那么感人至深,而且里面的景色也是非常吸引人观看,真是一部唯美朴实的电影,尤其是主人公父亲的演员,演得真是就像本人经历一样,没有一点刻意做作的演戏痕迹,完全是本色演出,他为此还获得了东京电影节大奖。
缺憾的是演儿子的所谓大明星刘烨,在这里面的表演痕迹太多,怎么看也不像是在山里长大的孩子,而且没有感觉演出儿子的那种神情,刘烨一段时间里十分火爆,但是我的感觉没有哪部电影电视剧,令人觉得演得真是那么回事,第一次看电视剧《血色浪漫》钟卫民扮演混不吝,就感觉那么回事,后来的电影《无极》《硬汉》《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等等都感觉不是很出彩,有的令人反胃,尤其是《北平无战事》里演得更是瞎扯淡,成为那部电视剧的败笔,据说他的父辈人中有在国家电影局领导位置上,这些大导演为了迎合他的亲戚,给他很多主人公的戏份,可惜本来以为他是继姜文之后,中国硬汉角色的接班人,结果几部电影下来,没有一点硬汉的气势,反而娘们唧唧的,拍摄傻瓜般的《硬汉》,除了电影名以外,里面的主人公就是个傻子。
在中国电影不受待见,也不能全怪中国人的欣赏水平太低,这些电影学院出来的导演,上学时学的看的很多不是普通中国老百姓看到的,他们的欣赏和制作水平往往超前于中国普通观众欣赏水准,1986年后来成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标志性人物田壮壮,拍摄的《盗马贼》,在国内引起一片谩骂声,气的田壮壮说句气话“电影是拍给下世纪中国人看的”在当时《中国青年报》的周末文艺版中,记者口诛笔伐猛力抨击田壮壮的言论,而当时的几位外国大导演看完之后,直拍案叫绝,荷兰的纪录片大师伊文思,看了电影之后,非常感动没有想到中国有这么优秀的导演,意大利导演甚至鼓动田将电影送到威尼斯电影节上放映,一定一起轰动,可田当时都不知道威尼斯电影节这个概念。后来杨澜采访田壮壮,田非常激动拍摄《盗马贼》时几乎是用生命拼搏出来的,现在翻出来那部电影,田壮壮说的气话,还真是有那么点味道,现在的中国人能够欣赏电影实拍给人们心灵带来的震撼,在纪录片非常时尚的现代社会,那部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还是很好看的,感谢田壮壮留下了那时的影像,现在或许很难找到了。
田壮壮的时代的确受到限制,他不会找巧,陈丹青也是那个时期的大学生,他也到西藏采风,绘制出奠定自己一生艺术家名号的《西藏组图》,绘画毕竟小众,画家圈里认为那是精品,就是了精品,而田真实在将电影放到大众来观看,那是中国电影的黄金年代,大家喜欢看银幕上演绎的心灵鸡汤,不爱看他的写实据录,后来他拍摄的《蓝风筝》一直没有公映,而且他还被罚,多年不允许拍电影,《蓝风筝》《活着》《霸王别姬》三部电影是他们78级导演班里田壮壮、张艺谋、陈凯歌反思电影的中国巅峰之作,可惜了后来的电影很少了那种灵魂之篇。或许是审查制度的限制,最近看韩国电影不少,感觉韩国电影真是什么都敢拍,据说就是取消了审查制度,在中国目前的政治生态下,一时半会儿审查制度不可能取消,艺术家只能剑走边锋,小心翼翼地踩着边缘拍摄出经典电影。
2007年秋天的时候,我在北京工作期间,我们工作场所在北京师范大学对面,距离北京电影学院很近,那里的秋天景色非常美丽,一天我们到电影学院里观景,非常巧的看到了田壮壮本人,一脸络腮胡子,推开教学楼的大门,走进大楼,他是那里的老师,当时有一种冲动想和他合个影,可是远看他的表情,似乎一种置他人千里之外表情凝重的感觉,而且很匆忙,旁边的学生对他司空见惯,没有感觉是大导演大明星,留下点缺憾。
《那》剧的导演是霍建起,他算是五代半导演,他拍摄的电影很多都是文艺片,而且都叫好不叫座,在中国现今金钱至上的社会,的确有点孤寂,但《那》片在国际市场上大卖特卖,外国人的欣赏水平还是和国内不同,他们已经过了欣赏虚幻人生的时代,喜欢感受真正人生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