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第一次出差

(2018-07-27 12:49:20)
标签:

职业生涯

分类: 工作经历

       1986年的深秋接近冬天的日子里,参加工作以后第一次出差,这次是到朝阳马山沟电厂,我们设计院在这里设计了一项磨煤机技术改造工程,这座电厂是文革期间为了战备需要,一个军人下令在这里建设的,由于是在山沟里,不易被敌人发现,因此选址选在这里,这里交通运输水资源都是问题,但是在当时半军事管理的情况下,军人说的算,实际上没有考虑经济的效益性和这里自然条件的艰苦,军人一声令下,而且当时的施工单位原来的东电火电一公司也是军事化管理,是工程兵序列,本着伟大领袖备战备荒的指示,在这个兔子不拉屎的山沟里建设了这个电站,后来再出差发现这个电站还不是最艰苦的,以后的事在另说。当时的装机容量好像是两台20万千瓦的凝汽机组,在当时是主力电厂。

      电厂运行了几年发现磨煤机需要进行改造,引进的设备是德国风扇磨技术,由于引进的是德国技术,设计院当时的副院长李铁如带领主设人刘国华、曾东宁、张盛梅、老姜还到德国去了一趟,那个时候出国不像现在十分容易,出国是大家十分向往而不可及的事情,他们一行在德国某个城市街头拍摄的彩色相片也十分令人羡慕,当时出国还给服装费,他们每人还做了西装,显得十分潇洒。

       回头说我们这次出差,设计院出了一台面包车,挨个家里接人,当时出差的目的就是讨论工程预算的事情,领头的是李铁如副院长,我们室是副主任金长生副主任、王占廷、胡芳丽、周淑华、分别负责机务、土建、电气预算,设计人员曾东宁、老姜也同车,我就是跟着学习,在沈阳的老北站上的火车,我的记忆里这是第二次在这个火车站上火车,第一次是1970年夏天我家从沈阳下放到朝阳就是从这里上的车,据说这个火车站是张作霖主政期间修建的。

      我们乘卧铺车半夜到了曾经生活过地朝阳站,又乘接站的面包车到达了下榻的朝阳电厂招待所,招待所的条件十分一般,服务人员听说李铁如名字,好像他们有安排,安排他到了楼上的标准间,我和金主任住在楼下的二层铺房间,另三位女士也是安排楼下的,第二天一早出了招待所看附近的环境,在招待所位置真是看不到电厂,这里距离电厂还有很远,门口就是一座小山,秋天里草已经慢慢枯黄,但还间夹着点绿色,负责接待的办公室人员,招呼大家吃早饭,当时每天好像还要交3元钱的伙食费。

      上午我们到电厂办公楼开会,朝阳电厂当时负责的是名字叫王礼的副厂长,基建科长王科长(个头有190CM)、副科长于**,还有刚刚从事预算工作的一个姓王的,后来于还成为这个电厂的厂长,施工单位东电火电一公司陈戈先生、潘先生、于某某(设计院李学琦和刘敏仪的同学,刚刚毕业,但挺能装逼,戴个墨镜披着一件棉袄,故作潇洒),还有火电一公司的一分公司(后来的火电四公司)尹先生和顾女士,还有朝阳当地建设银行的一位大姐和一个小伙,小伙的名字我还记得叫梁伟。

       大家开始开会,主要讨论预算的问题,在说下面内容之前,我介绍一下当时的工程概预算管理大体情况,当时是对建设单位(既朝阳电厂)概算包干,朝阳电厂承包给东电火电一公司,按照施工图预算进行结算,施工图预算由设计院编制,当地建设银行审核,参加会议的几方的职能已经介绍完了。

      会议一开始先讨论土建预算的问题,可是一开始就卡壳了,原来编制预算的原则在李铁如介绍情况时,胡芳丽就蒙了,说原来的原则不是这样的,使用定额发生变化,没有人通知她,编制完成的预算就得重新推到重来,这个工作量可就大了,只好暂时搁置,讨论机务和电气,他们都没有什么疑问的事情,后来就分组各找各的专业进行讨论,只有土建这里由于原则发生变化进展不太顺利,朝阳电厂主管预算的同志由于刚刚接手,也说不出来个什么,就和胡师傅讨论小数点位数的问题,实在难为他。

      而大个头王处长还是心里有数,由于概算包干,结余的钱除一部分上交外,其他都留在朝阳电厂,因此他反对换定额,换定额对施工单位有利,而施工单位寸土必争,陈先生和潘先生都穿着黄色的旧军装,当时国家刚刚将工程兵这个序列裁剪下来,归回电管局管理,他们是刚刚脱下军装的工程兵,两人的口音一听就是四川人,他们可能是东电火电一公司在四川江邮建设电厂时收的当地人,陈当时是公司的副总工程师,虽然带着眼镜,但没有知识分子的含蓄,脾气十分急躁,和建设单位的王处长寸土必争,甚至争论起来,对风扇磨旁边的排水沟挖方,两人争吵起来,王处长认为排水沟挖方在挖基础时同时机械开挖了,不可能另外人工挖方,而陈坚持是另挖的,小于子在黑暗的房间里还带着墨镜,也在旁边煽风点火添油加醋,而建设银行的女士提出另外的她们认为不合理的预算中问题,由于风扇磨基础需要十分稳定,普通的碎石达不到要求,因此基础浇灌需要重晶石,而重晶石的价格是普通碎石的几倍,建行的人认为重晶石价格不应参与取费,而应该用普通碎石参与取费,另取价差,一公司的潘先生说他们在浙江施工重晶石是参与取费的,双方又针锋相对对该问题进行争论。最终也没有个结果。但建行当时还是说的算的,坚持他们的看法,潘先生说要到浙江去调研了解一下,潘先生可能以前在工地上牙齿受过伤,前面的牙一看就是后补的。

      但是绕来绕去定额使用问题没有落地,这个问题李院长说请示上级,这个时候当时东电的副总工程师于焕尧和生技科的科长杨康祖正在朝阳电厂,晚上李院长带着金主任胡师傅和我到外国专家宾馆休息的两位领导房间里请示,这个外招也是我们设计院的刚刚没毕业几年的小姑娘设计的,好像姓宫,她设计外招的外形还是很洋气的,但是当时朝阳电厂的人看不起她,因此每次去朝阳电厂,气的姑娘直哭,小宫还是很有才的,后来离开电力设计院到大连一家建筑设计院工作,她气质中有点持才傲物,牛气哄哄的,一般人不在她眼里,30多岁也没嫁出去,离开设计院后再也没见过她。

       到了两位领导房间里,当时看这个房间真是够豪华的,实际上和现在快捷酒店差不多,但比我们住的招待所可是天壤之别,李院长向二位领导介绍了情况,实际上于和杨虽然技术上是专家高手,但对预算这方面可以说也根本不懂,于就是一头雾水,杨十分严肃对李说这是就是你的责任,你们自己解决去吧,实际上当时生技处主管技经工作是于春庆,但当时他没来,因此李请示两位领导,可他们二位也不是全能,大家尴尬地回到招待所,回来路上遇见了当时东电的副局长刘岗英,他到这里来检查工作,在此之前他曾经到我家拜访过我的父亲(他们是校友),可是这是最后一次见他,1988年秋天他在一次车祸中遇难。回到招待所李十分生气杨的态度,骂了他两句。晚上陈先生和潘先生小于来到我们房间,大家又讨论了一些问题,实际上是拉近乎,记得有句话,我当时就很不理解,他们说我们施工和设计是一方,应该联合对付建设单位。

      第二天我和胡师傅由电厂一位女士陪同到现场看看,在我们来之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事故,两个浇灌底板混凝土防水的工人,由于防水材料失火而烧死,真是不幸,看了看那个排水沟,确实是挨着基础,不可能重新挖掘,一公司属于胡搅蛮缠。电厂的女士还给我们介绍了德国工程师在这里占小便宜的趣闻,就是他们也一样每天有出差补助(马克)因此这些工程师经常在这里多腾几天,以便多得点补助费,这些可不是当时的东德人,而是发达的西德工程师。

     下午李院长召集我们几个开小会,在小会上老金和李院长发生点口角,李还给老金起了个外号“金不离”。到了傍晚复会,又是一通争论,主持会议的朝阳电厂王礼认为会议还得延长到第二天,因为还有很多人没有发言,一分公司的老尹,一挥手不用,我的话三分钟讲完,老尹一讲完,大家都没什么事了,吃完饭第二天一早,我们就离开朝阳电厂,这是我第一次职业生涯的出差经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郭亮村
后一篇:M的故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