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的学术与学术的艺术(上)

(2006-12-07 12:34:26)
面向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全体学生的学术报告
李道新
 
        《论语"雍也》曰:“求也艺。”朱熹注:“艺,多才能。”《礼记"学记》曰:“七年视论学取友。”学,指学问、治学。在这里,“艺”大于“学”,但“学”与“艺”相辅相成,并行不悖;而在19世纪以来迄今的西方视野中,“艺术”是人文学科的一部分,指人类以情感和想象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学术”,则是以学科分类为标志,以学科制度为基础,拥有完整而融贯的理论传统与认真而严格的方法论训练的知识范式。在这里,“学术”大于“艺术”,虽然同样服膺于知识权力与学科规训体制,但在个性层面和精神领域趋向于分裂。尽管如此,就过去的惯例、目前的处境和未来的预期而言,仍然有必要将“艺术”与“学术”整合在一起,并视为同一种知识生产方式。从这一点出发,可以探讨艺术的学术与学术的艺术。
 
一、 艺术的学术
 
        艺术是与文学、历史、哲学、宗教、伦理、政治、法律等并驾齐驱的一种人文学科。作为学术的艺术,主要由艺术理论、艺术史与艺术批评构成。然而,除了普泛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理论、艺术史与艺术批评之外,还有特殊的、分科意义上的艺术史论与批评,如美术理论、美术史与美术批评,音乐理论、音乐史与音乐批评,电影理论、电影史与电影批评。由于生态、介质和传播方式的不同,各个艺术部类在基本原理、历史叙述和批评语汇等方面的差异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与此同时,研究艺术还要特别重视各个部类的技术事实。
        这样看来,艺术的学术昭示的是一个多元的现实。从学术上走近艺术,意味着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选择。何况,就学术现状而言,正在呼唤消除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壁垒;文化研究也正在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与宗教、伦理、政治、法律等人文学科整合在一起并提出更新的命题;与此同时,中国学术界渐显不可或缺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态势,明代的漕运、晚清的小报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妓女,都能被设置成为郑重其事的学术话语。
        面对艺术学术的多元现实,个体的选择至关重要。首先,态度决定一切。尽管这是一个娱乐化的解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无知者无畏,不学者有术;但仅剩的价值诉求和道德底线,仍然会让我们对历史和真理心存敬畏,并谨慎地维护我们的职业操守和学术尊严。其实,无论日后从事何种职业,学术、学术性或学术精神,都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坚持和与众不同的标识。或许,我们生来不是为了学术,但学术可以陪伴我们一生。
        诚然,我们已不可能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伟大思想家,甚至不可能把美术、音乐、戏剧、影视等艺术部类全面而又深刻地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因为,各个学科,以及艺术的各个部类,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得令人迷惑的历史、理论和批评成果;除了“引用”或将我们的研究织入学科的“上下文”,我们只能沉默或失语。因此,从专业的角度、以职业的心态和独立的精神介入艺术的学术,是我们的选择,也是我们的宿命。
        所谓专业的角度,可以一系列“关键词”构筑一个个体学者学术体系的金字塔。就艺术的学术而言,以本人的学术活动为例:“中国电影史”是最核心的关键词,位于金字塔中间;下面更深广的部分由“电影理论”、“文艺理论”、“艺术”、“美学”、“文化批评”以及“文学”、“史学”、“哲学”等关键词构成,并处于动态集聚过程之中;上面更尖端的部分则由“中国电影批评史”、“中国电影文化史”、“中国电影传播史”、“中外电影关系史”等关键词构成;另有“抗战电影”、“孤岛电影”、“沦陷电影”以及“中国电影与报纸”等关键词位于金字塔的最顶端。在我看来,作为一个专业的电影学者,尽可能深厚的人文积淀是我安身立命的基础,尽可能开放的“中国电影史”研究是我驰骋学界的身份,尽可能原创而特殊的选题是我引领学术的旗帜。
        所谓职业的心态,应指个人对自我担当的主要社会角色的期许。尽管有不多的伟大人物能够举重若轻地游弋在政界、商业和学界相互交织的社会网络之中,但更大多数的业界精英也只能在政界、商界或学界择其一、二,或在其中一个相当特殊的领域奉献才智。明白了这一事实,就能理解学者应有的职业操守。学术是一种表述真理的方式,学者不能假借学术之名博取学术之外的权力和功名。从根本上说,“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不仅长期维护着令人窒息的封建政体,打造了陈陈相因的畸形人格,而且严重斫伤了中国人的学术动机。
        就像人被赋予了自由的权力一样,学术也应该被赋予独立的精神,除非我们自愿依附。遗憾的是,当前的社会氛围和学术语境,造就了一大批以学养官,以官养学的官僚学者,极不公平地侵蚀着有学无官者的生存空间,进而沉重地打击着青年学子真心问学的愿望。至于艺术的学术,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实则缺乏观念创新:迄今为止,没有出现一种植根于民族话语、又具有开放精神的原创的艺术理论;没有成就一部代表着国家形象、相对全面深厚的中国美术史、中国音乐史、中国戏剧史和中国电影史;而在各个艺术部类中,批评家魅力的缺失与批评话语的混乱,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