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的艺术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艺术的学术困境,恰恰促进学术的艺术。
对于真心问学的青年学子而言,大师的缺席、经典的乏力和成果的空白,反而有助于成就自身。其实,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文化时代,总有太多的问题和太多的解决方式。就在问题意识的养成和阐释路径的寻求过程中,期待着中国新一代的学术巨星。
既然学术是一种相对理性的规训机制,就需要艺术这种相对感性的精神注入。从方向的确立到选题,从文献的收集整理到使用,再从写作的时间分配到规范,都需要跟学者自己的背景、兴趣和能力联系在一起并上升到独一无二的学术个性。
背景往往指的是家庭环境和学习经历。一般而言,有成就的学者需要一个相对深厚的家学氛围、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相对完整的学历教育。乱世出英雄,挫折育诗人,但贫贱扼杀学术。学术具有高度依赖传承、超越功利的贵族气质,真心问学者首先需要正视自己:是否有条件远离经常性的困顿,或者决心以常人难以付出的代价克服这种困顿。
兴趣是学术活动的根本。很难想象只把学术当作谋生手段的学者,如何面对学术活动中不计其数的困难与寂寞。只有对真理心存敬畏、对智慧充满期待、对学术怀抱兴趣的人,才能战胜学术活动中的阻碍,享受学术的艺术与智慧的人生。不要仅仅为了文凭攻读更高的学位,也不要仅仅为了职称发表更多的文字,更不要仅仅为了名利划定人为的圈子。因为兴趣,学术更容易超越功利;也因为兴趣,学者会拥有更多的人道关怀和人文气息。
能力分为身体能力与生产能力。一个成功的学者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才能保证不断学习和不断思考的活力,进而获得学术生产的动力;学术的生产能力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文字和演讲表达学术成果的能力,另一种是在自己选定的专业领域获得普遍认同的能力。
具体来谈。
选题:是学术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学者素质的综合体现,与学者的背景、兴趣、个性、能力和专业水准、文化积淀、学术追求以及资料状况、时间安排、写作水平等结合在一起。选题的合适与否决定着研究的成败高低。无论自选或他选,都要努力寻找合适的突破口,要么填补空白,要么拓展深广,总之需要了解与本选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力图在某些方面有所推进。另外,需要去除一些过大、过小或太生僻、常重复的无谓选题;警惕一些如现实主义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的现代性等虚假命题;还要防备面对选题有可能诠释不足或过度诠释的问题。
文献:漠视文献的学者是轻佻的;缺乏引文的学术是不可靠的。任何学者都不可能横空出世,任何学术都被镶嵌在学术历史的上下文中。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使用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对于美术、音乐、戏曲和舞蹈来说,来自书本的文字与来自田野和博物馆的实物同样重要。对于影视来说,文献也主要包括文字与影像。无论如何,第一手的文献、独特的文献与尽可能全面的文献,是文献收集整理的基本原则。文献的分析过程是为文献分类,有一些文献是直接提供内容、数据或其他重要信息的文献;有一些文献是为写作提供思考空间的文献;还有一些文献是促发写作灵感的文献。无论何种文献,使用过后都必须注明。文献使用过程中,文、史、哲类的文献往往有助于论文的构架;专业理论批评类的文献有助于论文的观点;业界数据或业务阐述则可直接引述。
规范:写作规范和注释条例主要根据学术文字发表或出版的机构规定。报纸一般是非学术的;刊物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中国音乐学》、《电影艺术》、《当代电影》等,各家各有要求,但大同小异;出版社主要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等,出书鱼龙混杂,但经典可参。无论是作业、考试、学位答辩还是发表、出版,均要杜绝任何形式的剽窃、抄袭。
祝愿各位艺术专业的莘莘学子,能够把艺术的学术与学术的艺术结合在一起,充分体验智慧的魅力与敞亮的人生,进而真正提升中国艺术的学术品质与中国学术的艺术境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