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云天:考试中,压力是怎样抑制考生正常发挥的?
(2021-01-15 20:34:50)
					
											标签:
																				
                            北清高考时评教育 | 
					
 
 
 
 
 
 
 
 
 
 
 
 
 
 
 
一、 
 
 
 
 
 
表现:考生对自己要求比较高,不管大考还是小考,觉得考得好才是正常的,一旦考不好,就是自己不争气,存在各种不足,首先自己不会放过自己。
 
 
 
 
 
案例:某考生,在家长眼里,平时也不着急,有时候写作业还听着音乐,甚至哼着小曲,家长以为现在的高三学生,不算累,可是临近考试,他(她)变得“多愁善感”起来。甚至关于考试,家长不能提及,否则,就迎来“暴风骤雨”……
 
类型三:跟风型:
表现:考生其实没有感觉到压力大,但是毕竟是高三学生,好比高三学生就应该熬夜一样,周围很多人,都是觉得高三压力很大,如果自己不觉得压力大,好像有点说不过去,于是,压力大,是高三学生的“标配”。
案例:假期在家,某考生和低年段的学生在一起玩得不亦乐乎,家长说了一句:“你都高三了,还和他们玩,时间不宝贵啊?”,于是,这位考生就慢悠悠的来到书桌前,犹豫半天,也没有找到自己要做的事情。
“高三了,我……我……唉!”
 
类型四:传递型:
 
表现:压力来自周围的人。
 
案例:家长抱有的希望很高,因为家长不想在亲戚朋友面前丢面子,考生小时侯,周围的人都觉得聪明,成绩也很好,尽管现在成绩一般,但是家长依然期望开窍的时候来临。再看看,自己认识的“别人家”的某某,以前水平不如自己,结果现在的名次……周围人给的压力,都让自己觉得厌烦,觉得他们不了解自己,就是知道急,他们又没有能力解决成绩方面的问题。
 
类型五:借口型:
 
表现:考不好,因为压力大,发现“压力大”是很好的借口,考试之前,有了这个借口,可以适当的放松(玩一会),考试后,表示压力很大,甚至有些难过,只为了家长不轻易责备。
案例:某考生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家长提醒他应该好好备考,结果冲家长大吼,家长担心他脾气上来,放弃考试,只好作罢,考试后,分数下来了,他关上门,久久不出屋,家长偶尔获得某次透过窗缝向屋内看的机会,发现他却躺在床上欢快的玩着手机……
 
类型六:持续型:
 
表现:进入高三以后,考生始终觉得时间不充足,并且对自己取得成绩不满意,一直以来压力很大。
 
案例:某考生,进入高三以后,忽然觉得自己不会学习了,每天做完必完成的作业外,似乎没有自学的时间,看到别人成绩不断进步,觉得自己压力很大,很努力,似乎一切又都做无用功。高三这一年,几乎没有笑容……
 
类型七:心理障碍型:
 
这方面属于心理健康的内容,比较抽象,这里不作详细介绍,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真正达到心理障碍程度的考生占有的比例很低,当然,一旦达到这样程度,必须要进行干预。
 
 
 
 
 
究其原因,及调整措施请参考如下表格:
 
| 
 阶段  | 
 表现  | 
 结果  | 
 总结  | 
| 
 调整前  | 
 
1.  
2.  
(1)  
(2)  
(3)  
(4)   | 
 
1.  
2.  
3.  
4.  
5.  
6.  ……  | 
 因为压力,导致临场状态不佳,结果也不佳。  | 
| 
 调整后  | 
 
1.  
2.  
3.  
4.  
5.  
6.  ……  | 
 
1.  
2.  
3.  
4.  
5.  
6.  ……  | 
 发挥出正常甚至最佳水平,仅仅通过缓解压力还不够,需要解决相应的问题,并且在实践中完善。  | 
 
这样,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
压力,在现实中,确实能影响考生考试正常发挥,但是调整时候,仅仅注重压力(疏导)还不够,还需要解决该生存在的相应的备考及考试问题。
 
三、最佳减压途径
最佳途径:面对真实的自己,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一个学生因为存在很多不足而苦恼,仅仅建议他学会放下,这是宗教行为,不是备考行为。
最好的办法:
第一步:明确现实目标;
如果目标定小了,那么根本就不需要让自己有太大压力就能实现,如果目标定高了,甚至有些虚无缥缈,那么无论承受多大压力,也很难实现。如果没有明确目标,同样也没有必要让自己增添压力。只有合理的目标,才可能是真实的,例如某考生期末成绩,总分585分,那么定下的一模目标620分,也可能会实现。如果定成710分,正常情况下很难实现,除非考试期末成绩少考一科或者存在其他特殊的问题。
第二步:归纳存在的问题,或者是造成压力大的因素:
例如某考生这样总结:
目前给自己造成很大压力的因素:
1. 
2. 
3. 
4. 
5. 
……
第三步:根据考生提出具体问题,逐步解决:
 
第四步:问题得到解决,那么压力呢?
 
因此,要想更好的减压,前提是最大限度的解决(现实)问题。
 
 
要想做成一件事,特别是这件事,需要经过激烈竞争,才能实现,没有压力也是不可能的。
对于很多考生来讲,参加高考,实质就是争夺资源,学校排名越靠前,资源越“珍贵”,特别在争夺(稀缺)资源过程中,要想自己真正配得上它,那么自然需要承受相应的压力,——身处的位置越高,所承担的风险(压力)越大,是一种客观规律。
抗压,是必修课,扛得住,晋级,扛不住,淘汰,本身就是一种现实。
抗压,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养,你承担能力,可以直接决定一个人社会价值。
 
对于更多考生和家长来讲,期末考试是很好的一个节点,对于考生和家长调节(压力)来讲,备考中,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因为考生要想考出理想的分数,备考过程,也是成长过程,更是走向成熟的过程。
 
几乎对所有的考生和家长来讲,应该感谢压力才是,有压力才有追求。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