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几篇儿童小说

(2010-05-26 19:17:19)
下班后,在路边的报亭里买到了6月份的《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每个月出3本,装在包装袋里,报亭里的女人不肯拆开卖,我只好把三本一起买了,花了18块钱。事实上,我想看的只是下半月的那本,更准确地说,是下半月杂志里的一篇文章,说得再详细一点,我其实只想看看里面的3个字,也就是我的笔名,毛小懋。为了3个字花掉18块钱,我想,我的笔名每个字能值6块钱吗?
半年里,我的一些童话发表在外面的很多杂志上,说实话,我还是挺淡定的。但是翻开《儿童文学》的一瞬间,我不淡定了。第一眼,我就看见了我的小说《李小雪的尉迟麟鑫》,竟然是《儿童文学》下半月的首篇。
《李小雪的尉迟麟鑫》应该是我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小说。在此之前,我写的都是童话,而前面的那几篇按2000字的篇幅批量生产的“男孩系列”,从体裁和风格上说只能算是散文。奇怪的是,《李小雪的尉迟麟鑫》我写得很勉强,心里完全没底,写着写着觉得根本不能自圆其说,于是匆匆收尾。这篇小说最终能够发表,首先当然应该感谢《儿童文学》的小说编辑,菲小姐(不知道应该怎么称呼徐雅菲,叫徐老师吧,事实上她比我还小几岁,叫徐编辑吧,感觉上太公事公办,只好跟日落学一学,叫菲小姐,这是一个像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小说里跑出来的称呼,呵呵)。如果不是她的建议和润色,这篇小说不可能有现在的结尾,只能带着莫名其妙的悬念,躺在我的电脑里睡大觉了。

另外,5月份的《少年文艺》登了我的一篇《写日记的男孩》,要谢谢刘丽老师。因为样刊寄到了父亲的手里,我在西安看不到,于是上周骑车出去找。问了许多报亭,包括一家邮政书店,都没有上海的《少年文艺》,不过都有《儿童文学》。这么说,尽管两本杂志的质量难分伯仲,但是说到发行,《儿童文学》似乎做得更好一些。然而从内心讲,我对《少年文艺》的感情更深厚,这份感情来自小时候。
现在已经记不清我的第一本《少年文艺》是怎么得到的了,但我永远都记得,当年骑车去城里买《少年文艺》的情景,那一路上的快乐。那时候,我的每一分钱都攒得很辛苦,但是月底总能怀揣着三块五毛钱,趁着爸爸不注意,骑上他的老式自行车,沿着公路飞奔一个小时,去城里买一本《少年文艺》。有时老板说,杂志还没来呢。那个满头大汗的少年只能怯生生地问,什么时候来?老板头也不抬,明天看看吧。于是赶紧骑上车,再飞奔一个小时,回镇上。还好,爸爸没有发现。第二天,骑着车又去了城里。一路上顶着大太阳,连根冰棍都舍不得买。终于买到了《少年文艺》,骑车回去的时候是要一路唱着歌的。
当然,有时候更不幸,杂志被别人买走了(当时整个小城好像也只有那一个报亭卖《少年文艺》),那种沮丧真是难以形容,会持续整整一个月。现在,我再也体会不到当年的那种喜悦和沮丧了。

昨天晚上看完了《回到未来》。虽然是25年前的美国电影,现在看依然激动人心,但是我越看越郁闷。因为我发现,电影的情节真像我的童话《爸爸比我大一岁》。事实上,《爸爸比我大一岁》是我从陈可辛的电影《新难兄难弟》中扒来的故事结构,可惜很显然,《新难兄难弟》本身就是偷师《回到未来》的。
《爸爸比我大一岁》是迄今为止我的童话里转载率最高的一篇。先是发表在1月的《读友》,接着被3月的《快乐童话》转载,接着被5月的《启迪》转载。可能在编辑看来,这种让儿子与童年的爸爸称兄道弟的题材很新颖,其实它只不过是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故事模式,后来被90年代的香港翻版了几次。我忽然想,这个现象是不是可以说明,我们国内的儿童文学潮流通常要比外界滞后十多年?

六月份的《童话世界》还有我的两篇短文,上个周末与李伟兄见面,已经预先拿到了这本杂志。高兴之余,也有一些遗憾。当初,我是把这两篇稿子发给张越老师的,现在杂志出来了,张老师却已经离开了他为之辛劳了四年的《童话世界》,真有物是人非之感。
我的第一篇在我们杂志以外的刊物上发表的童话《冷先生的微笑》就是张老师为我编发的,那篇童话的发表对我坚持至今的写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这里,再向张越老师道一声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