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的另一练习
(2014-05-21 12:40:32)
桌子上有一个方方的纸盒,上面画着蓝色的图案,哥哥的手伸进去,拿出一根白色的、椭圆的细棒,从中掰开,用粗些的那段儿在黑板上写下一行歪歪扭扭的字,然后拍拍粘在手上的粉末儿,“我爱北京天安门”,他指着黑板,“明年你就学到了。”
我想,陌生化不能为了陌生而陌生,它得符合情境,所以我给它安置了特定的情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一个未上学的孩子和他上一年级的哥哥。那,从他眼里,这个粉笔盒应当是有陌生感的。让粉笔写下字,则延伸了它的含意。
再举一个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里的例子,第一节,小说的第一页,吉卜赛人带来了磁石:
他拖着两块金属锭走家串户,引发的景象使所有人目瞪口呆: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跌落,木板因钉子绝望挣扎、螺丝奋力挣脱而吱嘎作响,甚至连那些丢失多日的物件也在久寻不见的地方出现,一窝蜂似的追随在梅尔基亚德斯的魔铁后面。“万物皆有灵,”吉卜赛人用嘶哑的嗓音宣告,“只需唤起它们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