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何玉茹小说:《老房子》

(2008-09-01 14:55:55)
标签:

杂谈

分类: 评论

 

 

 

从小事儿入手,写日常的杯水,写杯水中的波澜已成为作家何玉茹一个强烈的“个人标识”,这篇《老房子》也不例外。说实话许多作家是惧怕写这种小的,它较之那种曲折、复杂、有跌宕故事情节的小说写作具有更多的难度,因为做不好,这样的小说就会陷入日常的琐碎、庸常,读起来感觉乏味。然而那些日常小事儿在“小事儿神灵”(李敬泽先生的评语)何玉茹的笔下,却能变得风生水起,有滋有味,耐人寻思。有人说,在写作中“凡墙皆是门”,一个大作家,好作家,往往是从别人认为是墙,是无法打通的地域开启了自己的门,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我觉得,何玉茹的“小事儿”小说似可算做一种例证,她让我们发现,原来小说可以是这样写,可以从这样的小和琐细入手。

写小事儿,写日常,在大家都能想见的逻辑内完成一篇摇曳生姿的小说,它有两点必须做好:一是,张力、冲突。它需要设置矛盾却又必须不要设置的痕迹;二是,要有形而上的、我们惯常说的思想的统罩,这两点缺一点都会使小说平塌,味道全无。当然在这两点之外,能在语言和细节上下功夫,处理好人物行动。表情的内在微妙,又会给小说加不少分,使小说有更足的气息和滋味,它也应当是仔细考虑和打磨的。

在这篇《老房子》中,何玉茹设置了冲突,这冲突是三方的:“我”,母亲,“他”。其中以“我”和“他”的冲突为剧。母亲在这种冲突中既有调和的作用,又兼有“推波助澜”;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一个隐性的人物,即死去的父亲,他在这场戏中好像缺少戏份儿,没有出场。但他却是存在的,他在三方的冲突中也起着增减的作用,对于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来说,没有一个人物,无论他是占据核心还是一笔带过的边缘人,都应当是有用的,是作者精心嵌入的,他在小说的推进、冲突的变化和逻辑发展中起着作用。在优秀的作家那里,某个人物的出现和消失可能貌似闲笔,但同时会让你感觉他的出场给小说增色,有了更多的意趣。

“我”,一个城市青年,在“我”的身上有着这个时代所赋予的普遍印迹,在这里我不准备用理念化的词来“梳理”他的行为表现,何玉茹在小说中的刻画已经完全充分,她画下的是“思想的表情”。他,“我”一次次地释放着“敌意”(这敌意不真的凶恶),不屑和傲慢,而他一步不退随,在看老房子的过程中这种进退变得更加强烈、跌宕,“我”甚至有意在“他”和其他人面前显得少些教养,竖起刺猬的刺……在最后,冲突已有了小小的逆转,“我”终于肯承认“我是他家的人”,“他”的退显出了力量,冲突在潜化中的悄悄有了调和。它因何出现?

区别于故事,至少是区别于一般性的故事,小说得做出自己的发现,得有引人思虑点儿,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是小说的灵魂,是小说的隐性支撑,是小说的“格”。米兰·昆德拉说“发现是小说唯一的道德”,林语堂说“小说应当是我们被矫饰生活的一种警告”,强调的都是思的重要性,它要求小说趋向于智性。和那些围绕智性思辨展开的小说略有不同,何玉茹的小说更多地强调着它的自然生长性,她故意将自己的思考埋进小说的血肉里,故意不将它们明晰化地提出,让人容易指认:她不是。在这篇《老房子》里,她那“与我一个长久的理想有关,我希望见到一个人人读书特别是人人读小说的世界”的诉求在小说中并未特别明确,它只占有很小的一隅,却让智性力量在一路上层层闪现。在我看来,这篇小说多少也表达了何玉茹和我们的一些隐忧,在这个世界越来越功利化、简单化、物质化的进程中,在这个逐步快餐化、“娱乐至死”的年代,我们生命中有多少美妙和智趣被略掉了,漠视了?谁还在阅读,谁还能和他人分享那种阅读的乐趣?进一步的问题是,对图书、阅读的珍爱变得边缘,可怜的时候,我们人类,会将生活引向更美好的境遇中么?人性呢?……

何玉茹的这篇小说让我读出一种苍凉。他,“章爷”的空间也许还会进一步压缩,他和他的生命以及他所爱的正在缓缓走向消逝,小说“光亮”些的尾巴并不能根本上解决这一点。小说中借用人物对话反复着“在路上”的命题、感觉。我想这也是何玉茹的,她也让自己走在路上,投身于未知、不明,怀着爱和怀疑,小小的悲凉。

“这房子,大约120平米,三室两厅。三室是我和母亲和他,人个一间,我和母亲占阳面,他占阴面。母亲对此不忍心时,他说,他是住瓦房出来的人,阳面太亮了,他不习惯……”这是小说的第一段。初读,它显得平缓而平常,没有惊讶,也没有故事起伏,可它,却埋伏着诸多的内容。在这里,母亲和他多少显现出了性格,而我,母亲和他“人各一间”的住法也点出了关系上的特殊性。他面对“母亲”的不忍心时使用的托词有带出来“瓦房”,这条线索在一开始就埋了下来……这样解读多少显得像中学老师,可是,我要强调,懂得折分、品咂文字背后的传达却是作家的必要功课之一,也是初学写作的人进入写作的最捷径的途径,这点儿,其实遭到了许多人的漠视,而这种漠视的制约却越来越得以凸显。而做为一个作家,精心经营每个字词,同时不露痕迹,貌似平静舒缓,它需要大的动力。无疑,何玉茹做到了。

对这篇小说,我多少也有自己的不满足,这完全属于个人的意见,不保证正确。一是小说中有些描述拖沓了些,它可以分散,揉碎,同样的内容也许会变得更紧张。快捷些;二是在我进入“瓦房”之后,听到的谈话不多了,太完整了,它断续一点儿也许会更好,遮去五分之一,五分之二,魅力反而会增而不是减,意味也并不会减弱。三是,何玉茹的叙述从我的口味来看太老实了,我希望她能更加机巧,赋予它们一些颠覆感大概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杀 人 夜
后一篇:小小感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