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道来125 四位心理专家谈家庭幸福
(2013-07-30 11:18:24)
27日,曾奇峰、李小龙、刘丹、伍罡,四位国内心理学权威专家齐聚重庆,参加天爱心理8周年论坛,论道当下中国家庭的幸福之路
7月27日,40度的星期六,渝北招商花园城会所,来自重庆、四川、贵州、广西、上海的一百多位心理学专业人士及心理学爱好者,济济一堂,参加天爱心理8周年论坛。天爱心理是重庆及国内较有影响的从事非药物性心理咨询的专业心理机构,其核心理念为“致力于改善现代人的婚姻家庭生活品质”。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当下中国家庭的幸福梦想。论道嘉宾为国内富有代表性的四位心理学权威专家曾奇峰、李小龙、刘丹、伍罡。本报心理专栏记者受邀参加了本次论坛,上午聆听四位专家的演讲,下午观摩专家对个案的精彩诠释,在炎炎夏日里享受了一道清凉甘甜的心理学盛宴。心理学是研究幸福的科学,家庭梦、幸福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记者特将本次论坛的学习笔记整理出来并加以解读,与广大晨报读者分享四位心理学权威专家精心烹饪的心理学盛宴,同时借此祝福大家:让心更有力,让生活更美好,让幸福触手可及。
曾奇峰:家庭关系中的罪恶感
著名心理学家,中德心理医院首任院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精神分析学组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督导师。著有 《幻想即现实》、《你不知道的自己》。
曾氏语录
每个家庭成员之间应有清晰的边界,同时具有温柔的能力。遗憾的是很多家庭没有处理好个人分化,以致罪恶感无处不在,伤害家人伤害家庭。比如过度严肃的父亲、过分唠叨的母亲、父母工作狂、隔代卷入等,对孩子都是一种施虐。为什么有些家庭的话题永远只能被限制在孩子的学习上?那是父母刻意回避其他话题,他们成天像和尚念经一样强调孩子学习只是害怕自己被抛弃,说到底也是掩饰内心的匮乏、虚弱、胆怯,即罪恶感。家是用爱滋养灵魂的地方,亲爱的家人,让我们近一点吧,因为我们都互相需要,但请不要太近,不要近得分不清哪个是你,哪个是我;或者我们互相离远一点吧,但是不要远得在我们彼此需要爱的时候,听不到对方。
娓娓解读
曾奇峰老师是中国精神分析界的领军人物,他所说的家庭关系中的罪恶感是指家人之间界限不明导致的关系混乱不堪,严重缺乏爱与尊重。他强调亲情之爱一定要简单纯粹、无条件、去功利化,我爱你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家人,我们血脉相通,而不是因为你拥有什么,你有多优秀多成功。另一方面,健康的家庭关系是指家人之间,无论夫妻还是父母与儿女、每个人都应该有清楚的自我界限。消弭了自我界限的情感,迟早会对身处这种情感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造成伤害。自我界限清楚,并不意味着没有情感。也不会使关系变得很冷漠。
李小龙:最初的爱最多的营养
著名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学组副组长、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第二期中挪精神分析师培训班中方教员,长期从事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擅长各类神经症、心身疾病、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
李氏语录
人最完满最幸福是胎儿时期,生命的所有需要都由妈妈来满足,自从离开妈妈温暖的子宫,人就开始了艰难漫长的成长历程,从绝对的依赖到相对的依赖到完全的独立。妈妈全然专注的照顾,是帮助孩子从绝对依赖过度到相对依赖最重要的一环,最初的爱能给心灵最多的营养。一个仁慈宽厚不焦虑心态良好的妈妈是孩子受益一生的最大的幸运和最丰盛的财富。好妈妈不需要培养,只要遵从自己的本性,即自然的母性,完全投入到母爱的感受里,就可以读懂孩子的心,健康地养育孩子。妈妈最可怕的就是对孩子像制造商品,而非自然和充满爱地养育。
娓娓解读
李小龙老师除了心理学卓越的造诣还有深厚的人文素养,他的30分钟演讲像吟诵散文诗一样优雅美丽。李老师认为,中国传统主张的儿童教育,从出生到三四岁这个阶段大多是空缺。教育的方式比较注重认知和理性,相对忽视孩子内心的情感。像《颜氏家训》这类书,都是教育孩子怎样适应父母、顺从父母,甚至是如何迎合父母。现代心理学认为,这个阶段对孩子心理发育非常重要。在这个阶段,孩子首先需要的是父母与他们的情感交流,感受到爱与关注,才能逐渐发展出一种共情的能力——可以去爱别人、关注别人,与别人交流的能力。如果像传统中那样过分强调孩子懂事、老成,在成长早期就过度置入各种观念,忽视孩子对爱和亲密情感的需要,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心理的成长。
刘丹:家庭与个人命运
家庭治疗专家,北大心理学系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临床督导,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委员,中德高级心理治疗连续培训项目中方教员,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督导师。
刘氏语录
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两个成因,一是不接受不能改变的“命”,比如抱怨我为什么有这样的父母?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有这样的经历?试图抹掉过往已经发生的一切重头再来。另一个是不关注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运”,那些细微但可以积少成多的变化。家庭是一个系统,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拓展思考,对症状进行积极建构和阳性赋义,在症在和功能之间找到联结(比如失眠的人往往细心谨慎),在个人症状与父母症状之间找到联结(比如性格上对父亲或者母亲的传承),在个人症状与家庭发展之间找到联结(比如情感模式上与上代或者上上代相似,可以通过画家谱图看清),这样可以加深自我认识,提高自我接纳,缓解症状,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将能量聚集在自身命运可以改善的部分。
娓娓解读
长期从事家庭治疗的刘丹博士声音像山涧泉水一样温润动听,但如同曾奇峰老师所说,她温柔的外表下有颗坚定有力的心。刘丹博士坚定地认为家族对人的影响非常深远,无论我们装扮成谁,最后表达的都是我们自己;无论多少亲人离开我们,只要我们在,他们都永远与我们同在。我们血管里流淌着的,是家族的血液,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的家族,我们在,家族就在。刘丹博士对家庭文化亦有自己的看法,所有的家庭都有自己的文化,比如家庭特有的仪式和独属的传统,这在家庭生活中有其重要意义,它帮助家庭成员之间维系关系,增强个人归属,创造稳定的心理环境,也帮助家庭成员缓解压力,对抗外在环境的变化。但每个家庭都必须构建的家庭文化是允许家庭成员表达真实的自我,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家庭要给予家庭成员表达负面情绪的空间和自由,让每个人都更有弹性,更有自由度,这样,家庭和家人的幸福感会更高。
伍罡:家庭中的我和你
中国EAP服务中心深圳分中心主任,深圳市默柏尔心理咨询公司首席讲师,国家心理咨询师,企业培训师,著有《101种防御机制 搞笑版》
伍氏语录
男人选择伴侣结婚通常会走两个极端,一种是找一个形象、气质、性格与妈妈特别相像的女人,本质上就是再给自己复制一个妈。这种男人就像从一个鸡窝挪向另一个鸡窝的鸡蛋,期望用熟悉安全的气息孵化自己,但这熟悉安全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让鸡蛋很难成为一只真正独立的雄鸡。另一种则是找一个与妈妈完全不同的女人,这种男人就像从鸡窝挪向鸭窝或者孔雀窝,很多的陌生、艰难、痛苦,但熬出来之后就成了公鸡中的战斗机,从简单的我蜕变成长为丰富的我。第一种容易,是多数人选择的捷径,第二种艰难,只有少数勇敢冒险者前往,我个人赞同后者,再艰难也值得,有利于内心真正的成长和成熟。婚姻有三个阶段,共生(我是你,你是我)、分化(我是我,你是你)、巩固重新融合(我是我,你是你,我们是一体),只有走到第三个阶段,婚姻才真正温暖幸福。
娓娓解读
伍罡老师在心理学界有搞笑大王之称,他幽默风趣,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一上场就戏称曾奇峰老师从武汉来重庆是为了避暑。他说男人结婚等于找死,图安全再找一个妈将萎靡而死,图新鲜找一个与妈不同的人会战斗而亡。还说男人最大的荣幸是三妈齐聚,亲妈塑造过往毛坯,妻子塑造当下成品,女儿塑造未来。无论伍罡老师的语言多么搞笑夸张,但搞笑夸张的背后,是他对婚姻和爱的赤诚之心,他两次引用荣格那句经典语录,如果你被伴侣所伤,其实是被自己的期待所伤。他说改变对婚姻的期待,就能降低伤害。充满爱的婚姻无论多么艰难,都要为之努力,再多的努力也是值得的,爱让我们的生命有了意义,人生漫长而孤独,唯有充满爱的婚姻可以抵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