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娓娓道来118      宝贝,妈妈和你一起成长

(2013-06-04 22:26:16)

 

在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我约见了两位妈妈,聆听她们和孩子的故事,分享温馨与感动,也分担烦恼和忧虑,同时给出针对性的分析和建议。我们希望她们的故事能给更多的家长一些思考。诚挚祝福所有的孩子健康快乐

               

     妈妈心语

     陈琳没读过学前班的儿子有点累

     我的儿子田东豪今年7岁,读小学一年级。和大多数小朋友不一样的是他上小学前没读学前班,也没接受任何早教。我自己是丹佛龙儿童乐园的掌门人,我和先生的共同理念是孩子在该玩的时候就要无忧无虑尽情玩够,没有什么比快乐童年更重要。

去年9月田东豪上学读书,班上其他同学不仅会写字会做算术,有的还会说流利的英语,会写漂亮的书法,因为基础不同,田东豪学习很困难,前几次考试他都拖了班级的后腿。一直像福宝宝那样机灵快乐的田东豪傻眼了,放学回家眼泪汪汪地嘟着嘴。

我们这才明白了自己的想法很天真,教育改革喊了几十年,应试教育的本质并没有动。接受了这一现实,我和先生商量后,主动到学校和田东豪的班主任及各科老师联系,坦诚了儿子没读过学前班没接受过早教,请求老师理解支持,并暂时降低对儿子的要求,多鼓励少批评。田东豪幸运地遇到了一群心地善良的好老师,他们给了他极大的耐心和帮助。另一方面,我们积极为儿子补课,让他尽快缩小和同学的差距。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跟儿子强调:你一点不比班上同学差,他们学起轻松,成绩好,只是因为他们学得比你早。你只要稍稍努力加油,很容易就能赶上他们。

田东豪对我的话似懂非懂,但对放学了还要补习不能出去玩心里很抗拒。我一方面觉得孩子补课确实累,一方面又觉得他的成绩不尽早赶上班上同学,麻烦多多。我自己很焦虑,我们母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我着急的时候忍不住开始动手打儿子,每次动手后又心痛又后悔。

今年3月,一手带田东豪长大的婆婆不幸遇车祸去世,全家人陷入无尽的悲伤。田东豪还不能理解生命的消失,我们告诉他婆婆去了天上,天上有一颗星星是婆婆的眼睛,婆婆仍然凝视着他,深深地爱着他。

婆婆走了,田东豪突然就变乖了,懂事了,学习自觉多了。以前每次爸爸给他剪头发,他都弄得像受刑一样,让婆婆跟着难受心痛。如今爸爸拿出婆婆为他专门购置的理发工具,他便静静地坐着,乖乖地让爸爸剪发。他说不想再让婆婆难受。婆婆过年给他买的书包,他再也舍不得用,用袋子一层层封起来放在箱子里,说要留给他今后的孩子用。有时候,他半夜醒来看见爸爸还坐在电脑前,会用婆婆的语气对爸爸说,晚睡对身体不好,早点睡嘛。

婆婆和我亲如母女,婆婆走后这几个月我非常悲伤。看着儿子在婆婆走后突然懂事了我又心酸又欣慰。目前的困惑就是儿子一天天长大,学习的压力也会越来越重,我如何帮助他在压力之下仍然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分析建议

爱是陪伴中的指引

陈琳一直是我们心理专栏的热心读者,去年还和我们合作过晨报幸福课。印象中她是那种说话走路都风风火火的快节奏女子。这次见到她,感觉她安静平和了许多。她说自己是跟着儿子在成长。

我跟陈琳分享了我的看法,田东豪没有读过学前班直接读小学,看起来他比班上其他同学基础差,学习吃力,但如果家长和老师引导到当,这反倒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有调查结果显示,没上过学前班的小朋友绝大多数在二年级时就和那些上过学前班的小朋友没有任何差距了。从长远来看,没上过学前班,大脑没有过早开发,对孩子的整个人生更有益处。德国法律明令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我鼓励陈琳要坚信自己和先生当初没让田东豪读学前班是一个勇敢正确的选择,不必为此纠结,更不必愧疚。只是,因为目前大多数小朋友在上小学前已经读了学前班,田东豪会有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适应过程中,父母要做的,一是以平常心看待差距,陪伴协助孩子解决问题。小学阶段,相比分数和排名,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兴趣更为重要;二是要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就算孩子一时成绩落伍,他身上也一定有自己的优秀之处,发现并帮助孩子发现这些属于他的优秀,加以肯定和鼓励,这对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和无助感以及增强自信都大有好处。陈琳主动与老师沟通,取得老师的理解与支持,是对孩子切实有效的帮助。

婆婆不幸去世,父母要接受这个现实,并从悲伤中走出。婆婆去世是离别,但不是绝望。应简洁诚实地告诉孩子真相(婆婆走了,不会回来,但这不会阻断彼此的深爱,很多年之后,我们会在另一个世界与婆婆相见)陪伴在孩子身边,关注并理解孩子的感受,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担心、恐惧、思念、悲伤。也许没有人可以完全消除孩子对亲人离世的不安和焦虑,但父母若真正接受了亲人离世的现实,就可以给孩子提供情感上的安全感,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这些情绪。

 

妈妈心语

元元 :5岁的女儿很敏感

女儿小雨5年前出生在深圳,如今跟我还有我母亲在重庆一起生活。小雨还不到两岁时,我就和她爸爸分手,独自带着小雨回到重庆投靠已经离异多年的母亲。我和母亲在家里从不谈小雨的爸爸,就像没有这个人一样。我一直以为小雨对她爸爸没有印象,但去年夏天母亲就发现她在柜子最里面翻出我的结婚照,对着照片发了半天呆。

我不得不承认单亲家庭给了小雨很不好的感觉,让她早早就成了一个比较敏感的小孩。她似乎已经懂得自己和正常家庭的小朋友不一样,我曾经听到她在给布娃娃梳头时说,我们家没有男人,你自己要乖。她很容易感觉到别人对她的喜欢或者不喜欢,除了善于察言观色,她还一直在刻意地取悦讨好别人。家里有客人来,她就会很开心,把自己喜欢的零食呀玩具呀通通拿出来招待客人,客人都会夸她是懂事的乖乖妹。

回重庆后我前后交了3个男朋友,小雨对他们都很好,现任男友才接触了两个多月,她就直接改口叫他爸爸。我和男友都有些尴尬,我尴尬之后很心疼,女儿这么小的年纪就要承受这些,太可怜了。真不知道如何才能消除她心里的阴影,不这么敏感和自卑,成为一个阳光快乐的孩子。

 

分析建议

你阳光快乐女儿就阳光快乐

不到30岁的元元清瘦漂亮,如果她不说,很难有人相信她有一个5岁的女儿。说到女儿小雨,她的眼睛一直潮湿。

我听完元元所絮叨的女儿小雨的各种敏感之后,直言告诉她,我没觉得小雨有多敏感,倒是你这当妈妈的自己敏感多虑。孩子心地单纯,四五岁的小女孩喜欢他人也希望得到他人的喜欢,做些讨好取悦他人的事很正常。她把自己的零食玩具拿出来招待客人说明她很大方,愿意与人分享,这有什么错呢?她叫你的男友为爸爸,可能她并不清楚爸爸的含义,只是特别喜欢他,希望和他有更亲近的关系。至于她对布娃娃说的话很可能是模仿外婆或者你。

我们深入探讨两个小时之后,元元终于明白了对女儿小雨敏感的焦虑源自她自己消极且带有明显偏见的价值观。在元元的那套价值观里,女人有过失败的婚姻就等于人生有了污点,单亲家庭的孩子注定不会幸福。这套价值观像一副深灰色眼镜,让元元看什么都是灰色的,女儿小雨原本鲜艳在她眼里也成了灰色。正如俗话说的,心中有啥眼中有啥,悲观者看到悲观,乐观者看到乐观。大人有什么心结,无意识地会从孩子身上看出来。这就是亲子关系中的“投射性认同”。其机制就是大人注意到孩子某种行为,加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解读有了不良感受,并把不良感受转嫁给孩子。孩子原本没有这样的感受,因提醒而产生,大人注意越多,提醒越多,就促使孩子把这种感受牢牢印刻在心中,最终反作用于孩子的成长。      

元元说她这套价值观更多是从母亲那里传承而来。我问元元,你快乐吗?她说不快乐,但我真心希望小雨快乐。我提醒元元,首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和问题。孩子的心很干净,你阳光快乐了女儿自然就阳光快乐, 如果你暂时还不能让自己变得阳光快乐,至少要做到与小雨在一起时,尽情感受她单纯的快乐,而不纠缠在自己悲观消极的情绪里,不多愁善感,不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解读女儿。这才可能与女儿形成一种积极的,充满亮色的共情与分享,这样,你才能向女儿学习阳光快乐,和女儿一起成长。

另外,我提醒元元和母亲对小雨的爸爸避而不谈有些欠妥。小雨5岁了,她会对生命的来源有好奇和想象,对父爱有深切渴望,与其回避,不如用她听得懂的方式告诉她真相。如果她想知道爸爸更多情况,也要尽其所知如实客观告知。即使你仍然对孩子父亲充满厌恶,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达攻击和仇恨。记住,尽管你们分开了,但她仍然是他血脉相通的女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