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道来14
(2011-04-12 12:37:37)
标签:
杂谈 |
10岁的灿灿两年前随母亲从新西兰回国,辗转了两家小学读书,习惯了国外羊妈似的宽松教育,面对虎妈似的严厉教育,他难以适应,痛苦不堪,母亲又焦虑又心疼,呼吁
请还孩子快乐学习的权力
来信》》
张娓:
你好,我目前最痛苦的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想与你沟通并得到你的帮助。
我有一个10岁的儿子灿灿,从小在新西兰长大,读到小学3年级随我们回国。考虑到儿子的中文基础差,回国后我们让他从小学一年级读起,但是习惯了国外宽松教育的儿子很难适应国内教育的严厉。两年下来,他心理已有阴影,对学习以及学校老师很有抵触,去年转了一个学校,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还是很麻烦,我很头痛。
灿灿回国读书仅仅两年,一个原本天真活泼,开朗积极的孩子,变得沉默,对抗,在学校还打架。他完全不习惯国内的教学方式,答错问题老师让他站讲台,他认为老师不着重他而拒绝,老师生气,同学也笑话他;作业没抄好 就被罚抄5遍,还被叫进办公室挨批。他对老师罚站,骂人这些很难接受,觉得很暴力,他很抵触。儿子在学校受罚,一回家就歇斯底里地哭 ,我做妈妈的很难受。以前在国外,他天天读书很开心,现在他的性格,害怕老师, 胆小,没有安全感。做作业拖拉,常常好像梦游一样,和他说话都没听。他现在对学习的理解就是 老师说什么就要做什么 不然就被罚。
但是他的作业实在太多了,每天很小心,但哪怕就是作业少抄了一道题,老师还是罚他。老实说我心里都为孩子叫屈,但还是要帮老师来解释让孩子理解。孩子一遍遍问我:我就要求老师说话客气点,对我尊重点, 不过分吧? 为什么这么难?
儿子昨天晚上和我聊天,聊到原来的学校老师,那个老师真是好啊,典型的慈祥的老奶奶,一年级新生上学,开始20分钟会叫同学围坐一起,吃东西( 孩子们自己带的酸奶,水果,面包等等),让大家边吃边聊天,说说自己的故事。 然后才出去做操锻炼。她担心孩子太小,早上没吃好。儿子还跟我聊了他在国外学校和国内学校做操的区别:在国外读一年级时,只有5岁。早上要做操,不是广播操,就是跟着老师跳舞。一天印度舞,一天迪斯科之类。我不跳,老师拉着我的手比划,我还是不跳。一直不跳。老师笑笑说:不跳就算了。同学们也没觉得什么不对。但如果在国内我不做广播操,一定会死的很惨很惨。一定要被罚做10遍,100遍, 罚请家长,罚站,罚抄作业,最后罚到我低头,一起做广播操为止。聊到这些,儿子嚎啕大哭,说我现在要被逼疯了……
今年交借读费用时,儿子看到了我用报纸包的5万块钱,他眼泪汪汪地说,妈妈我是真不喜欢到现在的学校上学,但你交了那么多钱,我忍吧。我的心都快碎了。
对话》》
担心孩子的想像力会消失
张娓:灿灿是在国外出生的吗?
金晶:不,但他2岁时我们就移民到新西兰。他所有的快乐童年印象都来自那里。
张娓:孩子是因为你们工作需要回国的?
金晶:他父亲是博士,教授,我是工程师,管理硕士。在国外生活了这么多年,我们还是觉得应该回到自己的祖国。相对国外,我们在国内的事业前景也更好些。但没想到孩子会如此痛苦。
张娓:我听当家长的朋友感慨过,现在最累最苦的是中小学生,他们很早起床,很晚睡觉,做不完的作业。还有一种说法是国内的中小学教育像虎妈,而国外则更像羊妈。
金晶:还不只是苦和累,被老师罚站挨批这些可能一直生活在国内的孩子都习惯了,没什么。 但是灿灿反应很强烈。我担心他心理受到伤害, 他以前从不撒谎,现在跟我说,妈妈我撒谎也是被逼的,不撒谎会被骂,说真话会被骂的更惨。我的困惑还不只这些,儿子上二年级,体育课必须站的整整齐齐的练队形,有没有想过运动的乐趣更有价值?美术课必须画统一的内容,一个班50个孩子的画,几乎是一个人画的一样,全是太阳鲜花。我很担心这样下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会消失。
分析》》
3月19日,我和朋友在毛毛虫欢乐农场玩,偶然听老板娘傅红梅讲起女儿在某重点中学严苛的管理下超级厌学,转到家附近的普通学校星光变得又快乐又爱学习。我立即拨通了金晶的电话,让她分享红梅和女儿的故事。金晶很兴奋,叫我尽快帮她了解,若是真的,想转学过去。我也是第一次听到星光,向朋友们打听,同时把听到的公布在我的新浪微博上。一个星光学生的家长告诉了我星光的电话。
另外两位家长一位向瞿校长请教了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方法,一位请教了如何与青春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如今中小学教育确实问题多多,家长,学校,社会都有很大责任。真正的爱与快乐应该远离攀比,无条件,可现在连家长的爱都变得爱攀比,有条件了。比如对孩子的期许,怀孕时,只希望孩子健康就好;孩子渐渐长大,只希望他平安就好;进入幼儿园,家长攀比心开始萌发,以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名,让孩子上各种早教班;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希望自家孩子在人生每一步都比别家孩子更优秀。曾有一个自称“钱学生”的孩子写信给我:父母清楚我成绩平平,是他们花钱让我读的这所重点中学,可他们却无视我是“钱学生”的现实,对我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希望。他们天天跟我说,儿子,你要努力,比其他同学都棒,让我们为你骄傲。他们是不是疯了?我多么希望他们能跟我说,儿子,不管你学习成绩如何,不管你考不考得上重点大学,只要你开心,我们都为你高兴。
学校有升学率这根指挥棒,老师压力巨大,想给孩子无条件的快乐与爱也是困难重重。
很多人会把问题最终归结于充满快速竞争,又信奉单一成功标准的社会,可社会不是由我们每一个个体组成的吗?我们每个成年人都可以思考到底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身心健康还是功成名就?知识还是学习的能力?情商还是智商?再想想我们最应该教给孩子们的是什么?
瞿校长说教育是一个优雅而缓慢的过程,家长,学校,社会都不要急促和浮躁。我特别想与家长们分享的是,让我们对孩子的爱回到最初的简单与纯粹,让每一个生命都自然而美好地成长,让每个孩子从小都接受,喜爱,并努力地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