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闲言碎语 |
单身心理课之一
开栏语:无论单身还是婚姻,生活都是有缺陷的。只是,有些缺陷对单身的心伤害更重。所有的缺陷都需要正视,所有的伤痛都需要救赎。开设“单身心理课”,为单身朋友解心结,抚心伤,进行心理援助。
前妻,其实只是一个符号
典型案例:
42岁的王卫是重庆一家银行的副行长,敦厚踏实,深得领导同事的喜欢。学历是名校的MBA,住的是北部新城的花园洋房,车是银行配的宝来,13岁的儿子就读于寄宿学校。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个优质男人居然闲置了七年,如果他是新派男人,看重钻石王老五的自由倒也罢了,偏偏他是一个非常看重家庭的传统男人。自七年前离婚后,他连真正意义的女朋友也没有一个,一直是一个人孤单地过。
今年春节,他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离异的中学女教师,见面之后,他对女教师的书卷气心生喜欢,紧接着就主动出击连续约会了女教师三次。在第四次约会时,女教师明确拒绝了他,原因是女老师发现王卫内心里前妻的阴影太重,女教师说:你每说十句话至少会提及前妻一次,说明你内心里根本没有忘记她。我不可能和一个心里装作前妻的男人恋爱结婚。
又是前妻!王卫非常沮丧。七年来,几乎所有他看上的女性都是这个原因匆匆离开他。
他扪心自问,离婚后和前妻没有任何来往,节假日前妻来接孩子他都会刻意避开。他甚至不再联系那些熟悉前妻的朋友们,原因是不想从他们那里知道前妻的任何情况。3年前,从孩子嘴里知道前妻再婚的消息他也很平静,内心没有半点波澜。他觉得自己真是冤枉。
希望越大挫败感越强,女教师的拒绝让王卫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很重的忧虑:难道自己再也不能拥有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想着自己极有可能将一个人孤单清冷地面对人生的秋天冬天,王卫怕得不行,他白天上班强打精神,晚上回到家彻夜失眠。他突然明白,生活是一盘互相关联的棋,一颗棋子走不好,将影响整盘棋。4月的第一个周末,他主动联系了我,请求心理援助。
援助过程:
心理分析:
王卫在和我的谈话中,几次强调是他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才让前妻从一个普通的护士成长为一个博士医生。他说,“我们刚结婚那会,她又胖又丑,什么也不懂,完全一个乡下小姑娘。我一直鼓励她读书,是我帮她选的专业,天天辅导她外语,知识彻底改变了她。后来的她漂亮文静,温柔体贴,知书达理。”在王卫心里,前妻已经不仅仅是前妻,而是他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接近完美的理想女性。但这个自己一手培养打造出来的理想女性却背叛了他!就像一个工匠花了很多心血好不容易精心做成了一个美伦美奂的花瓶,花瓶突然自己一头撞到墙上碎裂了。工匠的心理肯定会非常难受,对主动寻碎的花瓶一定耿耿于怀。
当我问及王卫的父母时,王卫有些伤感地告诉我,他母亲只是家庭妇女,没什么文化。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背叛了母亲,跟一个很有文化的话剧团编导好了。
心理学里有一种依附理论,描述和解释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期中,人们的稳定的关系模式。成人的依附风格被认为是直接来源于自己及他人在婴幼儿及童年时代发展起来的依附模式(或心智模式)。同时,心理学里还有一种补偿理论,简单地说就是人在小时候特别缺乏的东西就是他长大后特别渴望的东西。
王卫童年的记忆里,母亲就是因为没有文化才被伤害,潜意识里,他特别强调知识对女性的重要。结婚后,他就不停地鼓励妻子读书,上进。他觉得和这样的女性会发生更稳定更安全的关系。虽然后来发生了变故,妻子成了前妻,他心中女性的理想模式并没有变化。他依旧以“文化”“书卷气”“上进”来评价女性。前妻恰好具有这些特征,因此,一和女性接触,他就会不由自主说到前妻。其实,此时的前妻并非真实意义的前妻,而只是一个符号,一个他心目中理想女性的符号。
行为建议:
王卫赞同了我的分析。他问我接下来他应当怎么办?我说心理学家弗洛姆提出,爱是人格整体之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则需要努力去发展自己的人格。爱包含了照顾、责任、尊重与了解。而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心灵需要。甚至,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殊的人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关系。也就是说,你完全可以爱上其他人,“前妻”之外的其他人。
我建议王卫,在今后和女性接触中,花更多的心思去发现女方除知识修养外更多的个性特点。另外,每次快将前妻两个字说出口时停三秒钟,看自己能否给她换个名字。比如电影电视或者生活中遇到的哪个有文化爱上进的知识女性。毕竟,你想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