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伏击奥运网络报道

(2007-07-15 18:38:09)
标签:

奥运报道

互联网

伏击

  黄乐欣
    整个国家羽毛球队的个人博客开在了腾讯上,林丹的博客尤为火爆,粉丝MM们甚至为其设计了特别的QQ形象。奥运会金牌运动员博客瞬间吸引了大量眼球,刘翔在搜狐开设的官方博客才只有两篇博文,不到一周访问量就突破了100万,那些原本应该由媒体发布的赛后感受和比赛照片,现在通过博客获得更加意想不到的影响力。网站们正迫不及待要把博客带到2008奥运会,但却遇到了麻烦。国际奥委会到目前为止仍未对是否允许运动员的奥运会期间开设博客明确表态。是什么让国际奥委会感到如此为难?
    腾讯为了让更多奥运选手开博煞费苦心,因为这意味着网站流量和其后源源不断的广告收益。世界短道速滑冠军杨扬在腾讯力邀之下,已在今年1月招至门下当记者,然后陆续在3、4月分利用各种关系拉来林丹、马琳等国手在腾讯开通博客,最后连国家羽毛球队、乒乓球队、游泳队和举重队也被一并说服纳入博客阵营,拥有国家运动队近一半金牌得主撑腰,腾讯自诩为国家队合作伙伴一点都不奇怪。
    可实际上,腾讯除了希望运动员将自己的生活与日常训练一些琐事搬上博客外,还期望在奥运比赛期间运动员能够提供现场赛事的情况并与网民分享赛后交流的机会。
    这两方面的意图都很让国际奥委会担心。奥运会运动员是否会在奥运会期间利用博客散布流言,攻击奥运赞助商或者充当“记者或者其他传媒人物”的角色,都有可能影响奥运会的声誉,损害奥运赞助商的权益或者侵犯采访奥运会的新闻媒体的权利。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运动员宪章》规定,奥运会期间,运动员、教练和运动队官员不得在比赛期间充当“记者或其他传媒人物”的角色。但是运动员博客内容包含现场图片或者视频,甚至是第一时间的赛果介绍,是否也属于违反《奥林匹克宪章》的行为,奥组委没有明确态度。
    必经这涉及到了运动员对于个人隐私支配权的问题上,如果奥组委将这些内容也当作新闻来处理,那博客肯定违反了《奥林匹克宪章》。但是运动员在博客上的个人照片和文字等内容还有很大部分属于其个人隐私,奥组委假如横加干涉,闹不好惹上官司会吃不了兜着走。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奥运会著名撑杆跳高运动员布勃卡非常清楚其中的微妙之处。他认为,理论上不反对运动员写博客,但要给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制定有关博客的规定。
    事实上网站开设运动员博客这一举动已经惹急了北京奥组委的赞助商搜狐。两年前搜狐花费超过5000万获得奥运会百年历史上首个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资格,将新浪、腾讯等互联网领域的竞争对手排除在所有奥运权益之外。但是腾讯等网站让众多国手开博,无异于告诉网民,除了由搜狐制作的2008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新闻内容,还有运动员博客可以非官方的方式领略到现场比赛情况。奥运官方网站流量被分薄,独享的网络广告收益自然会丢失。
    眼下,有更多的网站认识到国际奥委会在网络领域留下的众多灰色地带,加入了分薄流量的“埋伏营销”行列。今年3月,新浪借助与中国小记者协会合作推出“中华奥运小记者”评选活动,试图将新浪与奥运扯上关系。而TOM也以老一辈奥运冠军的名义寻求能挂上奥运字眼。
    这些灰色地带的“埋伏营销”曾经给奥委会的赞助商带来了很多麻烦。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锐步虽然拿到了奥委会赞助商的资格,但却被竞争对手耐克在场外“搞搞震”盖过了风头。耐克当时不仅花钱买下比赛场地周围显著位置的广告牌,而且还在奥林匹克城和奥林匹克公园旁设立体验中心,聘请体育明星大搞体验活动。雇用了很多大学生在场馆外向观众分发耐克的一种胸牌挂绳,便于观众携带门票。很多人都误以为耐克才是奥运会的赞助商。
    虽然在上一届雅典奥运会上,奥组委在《观赛指南》上注明:如果观众持有非赞助商公司制造的食物和饮料,他们可能会被拒绝入场。身穿“带有明显的赞助商竞争对手商标的衣服”,也被告知将不允许编队入座,以防其拼出商标图形。但还是难免出现意外,一位身体上写着一个加拿大国际赌博网站名字的观众在跳水比赛中跳入水中。
    如果现在有某个赞助商的竞争对手看中了腾讯或者其他网站的运动员博客,让运动员不经意的上传一些带有广告的图片或者视频,这同样会防不胜防。
    也许奥组委需要考虑,在奥运会期间,除了在现场布置数万名保安和奥林匹克志愿者外,还需要在互联网上安排大量人手,谨防官方赞助商在博客或者互联网上遭受意外“伏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