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答周末画报王淑瑾问

(2009-02-19 20:56:02)
标签:

杂谈

答周末画报王淑瑾问

孙甘露

    就文学而言,对未来的想象总是伴随着对当下经验的反省和沉思的, 一地或一个时代的文学,它的特征和潜质也由它所遭遇到的传统和对生活的展望所产生的激情所制约。你所体验的事物越焦虑,你对未知的渴望就越强烈。就此而言,未来十年也许就是中国城市文学,在经历了诸多不安和质疑之后,产生阶段性后果的十年。

    城市生活的复杂、变化多端、歧义丛生、莫衷一是、正是由感性而趋向定义的路途。这将是狂躁的年轻一代逐渐成熟的的十年,也是年长者得以将痛苦的历练转化为作品的十年。城市发展带给人们的人性磨难,文化多样性的杂糅,终会获得通道。从来就没有无垃圾、无杂质的时代环境,虽然这不是产生伟大作品的必然理由,但它就是产生“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理想土壤。我们不是预言家,但是伟大的文学作品永远都孕育着对未来的幻想,也许它看上去更像是对过往时代的悼念,而悲悼正是启发未来的真正含义。

 

原载《周末画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