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新闻稿件 |
“眼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家业一下子全没了,我心疼啊!”腾家营村村民秦志军说。
10月14日,呼市塞罕区巴彦镇腾家营村兴星特种珍禽养殖场大批禽只死亡,10月19日,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确诊为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秦志军是内蒙古自治区发现并报告禽流感疫情的第一人。
一下子想到了禽流感
今年44岁的秦志军在腾家营村经营着兴星特种珍禽养殖场,该养殖场占地13亩左右,总投资300万元,饲养各种禽类1万多只,除了鸡、鸭、鹅之外,还有鸽子、孔雀、大雁等,平均年收入十几万元。
今年10月14日早晨6点多,秦志军和往常一样又来到鸡舍,却发现一只贵妃鸡死了。“当时我想可能是饲料有问题,就没太在意。可不到两个小时就死了上百只。”秦志军说。
从20多岁就开始养鸡的秦志军有着丰富的经验。他1994年才搬来腾家营村,之前就养了两三千只肉鸡,在养鸡方面已经小有名气。1993年,他被选中来管理当时的罗家营乡政府(现已改为巴彦镇)经委办的养殖场,养了八九千只白肉鸡,一年后又买下这个养殖场。
而今天出现的这种情况是秦志军始料不及的:“我养20来年的鸡,什么病基本都见过,还就没见过这个病。我就一下子想到了禽流感。”
“我们当时也有顾虑”
“可能是禽流感。如果向有关部门报告疫情,那样自家的上万只禽类就可能会被全部扑杀,十几年的基业,好几百万将毁于一旦;如果隐瞒下来,死鸡还能买,活的继续上市,但是这样一来,疫情就可能大面积传播。”秦志军回忆说:“当时我们也有顾虑,很矛盾。”
这几年,秦志军将所有的资金全部投入了养殖场。1996年他开始经营蛋鸡,收入不斐。到了1998年,头脑灵活的秦志军得知饲养珍惜禽类在南方正发展地火热,他决定改革自家的养殖场
“我从南方调回各种珍禽,像贵妃鸡、珍珠鸡等等,我们办成了呼市第一家珍禽养殖场。”提起当年创业,秦志军感到很自豪:“每年过节,我们还特意定做了印有‘兴星特种珍禽养殖场’字样的纸箱,每个箱子里装8只珍禽,售价200元。”
秦志军不但自己富裕了,还带动了周边的一些农户走上养殖的致富路,夫妻俩付出的辛苦是超常的。
回想起过去的种种,秦志军夫妻难舍自己亲手创立的基业。但他们最终决定,宁可不要那几百万的产业也不能让疫情蔓延,威胁人类的生命。
14日早晨6点多,秦志军拨通了赛罕区农牧业局的电话。
“我们还接到过恐吓电话”
接到疫情报告,赛罕区农牧业局非常重视。秦志军说:“当天早上8时30分左右,防疫站的人就来到我家,喷洒了几箱消毒液并带走了两只死鸡做检验。”
17时40分,检验结果为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后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定为候鸟迁徙传播。
自治区和呼市两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根据疫情处理有关规定,划定滕家营村为疫点, 3公里范围内为疫区,5公里范围内为缓冲区;发布封锁令,要求从2005年10月14日20时起疫点、疫区实行强制封锁,所有禽类全部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10月19日,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确诊为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秦志军说,刚开始的几天,仅白灰就洒了70多吨,每天喷消毒液。
“上万只家禽全部扑杀后,我们又将养殖用的槽子、水管、电线等全部烧掉,点不着就浇上汽油,整整烧了4天4夜,每天得用200斤油。”秦志军的妻子说,“我们还经常接到恐吓电话,说我们当积极分子,要报复我们。但是我们村子里的人是很理解的,他们还劝我们想开点。”
“我想重办养殖场”
11月5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级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严格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有效地控制住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11月6日,疫区的封锁被解除。
“虽然现在人没事,可是我们这两天也不想在家呆,一夜之间我们成了穷光蛋,以后可咋生活啊?”秦志军的妻子啜泣着。
“自家禽类刚被杀的那几天,我妻子一天就这样坐着,不吃不喝不说话,也不睡觉,后来农业部的领导来看望我们,表示会扶持我们重新创业,她这才稍微好一点。”秦志军也是一脸愁云,“现在我家还有70多万的外债,其中银行欠款就有30多万,怎么还啊。”
还债和生活已经是摆在秦志军夫妻面前的两道鸿沟。前几天他到呼市找工作,可是岁数大了没人需要。小女儿才十几岁,正是用钱的时候。
尽管如此,秦志军不后悔,他说:“我相信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我一定能重新把养殖场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