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出自建筑学还是政治学
(2010-09-05 18:12: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愚见 |
“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出自建筑学还是政治学
贾志勇
近日水利部以及甘肃省政府联合向国务院上报有关舟曲灾区重建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按照方案,到2011年4月底,将通过恢复并扩大河道、修复城区段堤防等措施,使舟曲县防洪标准从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各项投资总计需3.02亿元。(9月5日《甘肃日报》)
消息中称舟曲县的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意思肯定是说该县防洪能力将会增强。但要说防洪能力增强了,增强到什么程度,怎么也跟这个“50年一遇”扯不上关系。因为,这标准绝对不是在表明即将恢复并扩大的河道、修复的城区堤防可以一挺50年而安然无恙,而只能说可以抗拒近50内有关洪水泛滥的最高纪录。如果这么表述,似乎不如直接说明该堤防可以抗拒每秒多少立方米流量的洪水,可以抗拒高度达多少米的洪峰来得实在。由此看,这个“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决不是建筑学上的术语。
但“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怎么着也给人造成了堤防坚固耐用,防洪年限极大延长的错觉。所以,这虽不是建筑学术语,却可以说是政治学上的术语,玩得是数字游戏。一句话,上报这些规划和实施方案的部门太有政治才能了。
而只说堤防标准“50年一遇”,却不不拿出建筑上的具体数据、指标,极有可能连今年刚刚发生过的洪水都抵挡不住。假如今年发生的洪水明年同样发生,这个“50年一遇”却未能经受得起检验,那么舟曲县的防洪能力,只能是“一年一遇”了。问题出在哪儿了?当然还是建筑质量不达标,修建的堤防不具备抗拒一定流量、一定高度的洪水的强度。
另需注意的是,政府和媒体似乎太关注各地的灾情了,基本做到了有灾必救、救必及时,最大限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降低了财产损失,这当然是好现象。但这同时也造成了遭受洪灾的被捧上天,脚踏实地把自己的防洪堤坝建得无懈可击、万无一失的地域反而受冷落的倾向。大江大河流经许多区域,我们人人共知。而为什么偏偏在某段出险情,成灾害,在其他地方却就构不成险情,成不了灾害呢?这真的需要我们深思。
目前,各地逢灾就称“N年一遇”,其实并非这个“N年一遇”只在某一个地方发生,其他地域恐怕也同样承受着这个被某地宣扬的“N年一遇”。“N年一遇”一经宣扬,似乎就把辖域内的防洪、防灾薄弱问题搪塞掉了。出了事就怪“N年一遇”,自己没有责任。所以,“N年一遇”被这样用,防洪标准被这样说,都是政治学,确切说应该是庸俗政治学中的术语。
50年、100年没有发生的灾害,不见得在未来时段里,还会间隔50年、100年再发生,倘比已经发生的这个50年、100年更厉害一些的,难道我们还要以称200年、500年甚至1000年一遇来搪塞?
一些小聪明还是不耍的好。大家还是俯下身子,认真研究、论证一下具体的堤防强度数据吧。同时在建筑时,一定要保证别偷工减料,尤其别拿竹签当钢筋。
2010年9月5日星期日 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