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多元毕业考核机制值得提倡
(2009-11-27 07:11:39)
标签:
就业川大文学新闻学院机制通讯报道小说教育杂谈 |
分类: 愚见 |
川大多元毕业考核机制值得提倡
贾志勇
昨(25)日,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川大取消毕业论文”一事有了实质性的新进展,记者从川大获悉,该校已决定,以文学与新闻学院作为试点,从2006级学生开始,加入社会调查报告、策划和在媒体上发表的文章、通讯、评论等新的方式来部分取代毕业论文。从下周起,学生们可提出申请,自行选择毕业考核方式。目前,两种新形式的考核机制初稿已大致敲定,估计下个月20日左右,详细考核机制(试行)就会正式出台。(11月26日四川在线)
四川大学能够独出心裁,针对专业特点制定毕业考核评定机制,尝试着对多年来一成不变的论文答辩进行改进,这很让人看好。
目前,大学的一些专业设置与社会联系紧密,这就决定了我们大学必须眼界开阔,必须开门办学,让大学生充分接触社会行业,掌握其基本情况,熟稔其发展趋势,最大限度缩小学校与社会在实践上的落差,促使学生轻松就业,胜任工作,干起事来得心应手。如果毕业时只偏重理论研究与创新,势必造成学生对实践能力锻炼的忽视,到头来只让学生练就一副“花拳绣腿”,最终于工作、事业无补。所以,一些大学能够像川大这样对某些专业毕业考核评定机制予以改革、改进,很值得探讨和提倡。
川大敢于做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面向文学、新闻市场,从事些有益的创作尝试,说不定不等学生毕业,他们就会有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家、诗人或记者、评论家。
所学当为所用。大学培养的人都应该是能直接融入社会,并在某行业、某领域富于创造力的人。倘若诺大个文学和新闻学院、千百名学生竟没人能写出篇在社会上叫响的小说、散文,或一首诗歌,不能采写一篇振聋发聩的通讯报道、新闻评论,实在是大学办学的失误和失败。
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这种需要对大学构成各种各样的召唤。各大学必须为自己定好位,勇于打破常规,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毕业考核诸方面合理谋划,积极创新,把学校办出特色和水平,以适应这种召唤。反过来,政府和社会应该对大学的自主、创新给予较多的鼓励和掌声!
2009年11月26日星期四 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