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出版业“十一五”规划,关键在于紧密联系出版业的实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就落实科学发展观、端正出版业制定规划的指导思想,讲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关于增长速度。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一个原则是,“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认为,这应当也是出版业“十一五”规划必须坚持的原则。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0年到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每年增长速度,高的达9.5%,低的也有7.5%。而据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的统计,2000年到2004年,图书定价总金额(未排除物价因素)每年增长速度,高的达14%,低的负增长1%;零售总金额每年增长速度,高的达8.5%,低的负增长19.8%。这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举世公认,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慢。即便如此,中央对“十一五”规划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强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没有提出更高要求。同一时间,出版业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在这种情况之下,出版业“十一五”规划的增长速度,也应当坚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原则,不应提出过高要求。老实说,在保证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出版业如能“平稳较快发展”,如能接近全国经济增长速度,那就是很大的进步。前些年常提,出版业要“跨越式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检验可以看出,对出版业提“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并不能鼓舞士气,只能激发浮夸风气。我建议,出版业的“十一五”规划,只提“平稳较快发展”,不要再提“跨越式发展”。
二,关于优化结构。
这个问题讲了多年,至今没有解决。《建议》提出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出版业也有同样的需要。据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的统计,2000年至2004年,图书库存总金额逐年递增的速度为12%,9.1%,15.4%,16%,11.9%。2004年末达到449亿元,比2000年末增长65%;2004年图书库存总金额相当于零售总金额的123.3%,。这个数字是惊人的。应当指出,在出版单位转制当中,通过剥离不良资产减少了相当数量的库存,否则库存的规模比现在统计数字所显示的要更大。值得注意的不仅在库存的规模,还在库存的结构。图书结构失调造成库存结构失调。库存过大反映的问题是,图书出版的结构性产品过剩。不是读者没有需求,而是出版的图书不对路。这应了出版界的一句老话,叫做“又缺又滥”。一方面,读者买书不能充分满足;另一方面,图书库存年年上升。让我们再看一组统计数字。2004年图书分类销售金额与上年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下降6.26%,文化、教育类(含教辅读物)增长14.76%,文学、艺术类图书下降O.07%,自然科学、技术类图书下降4.09%,少年儿童读物图书下降29.47%,大中专教材、业余教育及教参增长15.27%,中小学课本及教参增长1.61%,其他类图书增长14.01%。请注意,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文学、艺术类图书,自然科学、技术类图书,少年儿童读物,都是销售下降的;销售增长的是文化、教育类(含教辅读物) ,大中专教材、业余教育及教参,其他类图书,而且增长速度是两位数。我们看到,几乎整个出版业都在做教育出版。图书出版的主体被冷落了。这种格局是否需要改变?出版单位急功近利,跟风出版,是造成图书结构失调从而导致结构性产品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优化结构,在宏观层面可以考虑:抓好国家的、地方的和出版单位的重点出版规划,发挥其骨干作用和导向作用;大声疾呼推动出版单位注意优化出书结构,对出版单位的评估要包括对出书结构和库存状况的评估;对过热的图书门类强调出版单位的专业分工加以降温;对辞书、翻译书等门类实行出版单位的资格准入制度;通过组建出版集团进行出版资源重组;对图书质量过低或靠卖书号过日子的出版单位,要通过行政处理予以淘汰,等等。
三,关于提高质量。
这也是个老问题。且不说出版产业是内容产业,内容的根本在于质量。这里只说质量和数量的关系。人人都追求数量,销售额越大越好,利润额越大越好。甚至于以为追求数量可以不顾质量。殊不知,质量低下的后果不仅是质量问题,也是数量问题;不仅是文化问题,也是经济问题。让我们看一组统计数字。新闻出版总署做了“2005年全国少年儿童图书质量专项检查”,公布了86种不合格少儿图书的名单。此次检查共抽查了30个省市区和中央部委的185家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的少儿图书721册,合格的图书有635册,总体合格率为88.1%。这就是说,质量不合格的占11.9%,超过一成。同属2004年,全国少年儿童图书出版发行,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5.28%,总印数下降9.57%,总印张下降3.95%,总定价下降2.45%;销售册数下降46.57%,销售金额下降29.47% 。2004年少年儿童图书质量不合格的占11.9%,同时销售册数和销售金额分别下降46.57%和29.47%。很难说质量和销售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这种双双下滑,值得高度重视。出版改革,出版单位转制,使得利益驱动的力量空前强大。做大突出的是发展规模。数量要求被高度强调,质量要求却很少强调,两个侧面明显失衡。出版指导思想的偏离,是图书质量大面积滑坡的基本原因。《建议》提出:要“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需要的优秀文化产品”。这是质量和数量相统一的科学要求,对出版业有很强的针对性。出版业“十一五”规划应当坚决落实这个要求。提高图书质量的决定性环节是编辑工作的到位,包括编辑选择和编辑加工的到位。在对编辑、总编辑的考核中,特别在对社长的考核中,都必须强调提高图书质量的要求,从而建立提高图书质量的长效机制。现在比较普遍存在重经济、轻文化,重策划、轻加工,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据统计,2004年与2000年比较,一方面,图书种数从14万种增至20万种;另一方面,零售总额从376亿元降至364亿元。这个强烈反差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我建议,在出版业“十一五”规划中,要强调大力提高图书质量。

加载中…